文档介绍:杨丽蓉2007级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生一、犯罪概念的不同提法(一)社会学上的犯罪概念和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1、社会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是将犯罪界定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其表现形式是违反社会规范,其实质是威胁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2、刑法学将犯罪认定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便成为刑法学意义上犯罪的三个不可或缺的特征。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便被称作犯罪的事实概念,而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则被称为犯罪功能概念。推荐阅读:李明琪:《对犯罪概念的再认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二)应然犯罪概念与实然犯罪概念应然犯罪是指那些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应当列入犯罪的行为实然犯罪是指国家已经规定的犯罪,包括已经列入刑法的犯罪以及司法实践中通过诉讼认定的具体犯罪(三)立法犯罪概念与司法犯罪概念立法的犯罪概念是指刑法典规定的犯罪概念,是罪刑法定主义的产物,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不得定罪处罚司法犯罪概念是指经过法定机关认定为犯罪的行为,具体包括不起诉的犯罪、宣告有罪并予以处罚的犯罪和有罪但免于刑事处分的犯罪推荐阅读:王宗林:《犯罪概念的诉讼法角度辨析》《理论探索》2007年第2期(四)形式犯罪概念、实质犯罪概念与混合犯罪概念(大陆法系刑法学中犯罪概念)犯罪的形式概念,是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将犯罪表述为触犯刑律,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最精确、最明显的犯罪定义是,把犯罪定义为刑法典所禁止的行为。”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被有的西方国家特别强调。犯罪的实质概念,是从犯罪的社会内容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将犯罪表述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犯罪的实质概念不满足于对犯罪的法律界定,而力图揭示隐藏在法律背后的社会政治内容。陈兴良著:《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陈兴良刘树德:《犯罪概念的形式化与实质化辨正》《法律科学》,1999年第6期犯罪的混合概念,是指犯罪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合二为一,既指犯罪的本质特征,又指犯罪的法律特征的概念。苏彩霞刘志伟:《混合的犯罪概念之提倡——兼与陈兴良教授商榷》《法学》2006年第3期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五)自然的犯罪概念和法律的犯罪概念(英美法系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自然的犯罪概念:指大多数人直观理解的犯罪,即一种非常恶劣、引起社会强烈谴责而且被认为应受惩罚的行为。法律的犯罪概念:就是法律上规定的犯罪,即刑事法规所禁止的行为,法律上具体的犯罪定义由各具特点的要件来构成,由于各种不同的犯罪有各种不同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因而不同犯罪的法律概念各不相同。储槐植著《美国刑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50页)二、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概念我国1997年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不同学者对刑法第13条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现行犯罪概念兼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