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红河源中学忽朋明一、教学内容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对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而本节课是对第二节课内容的深化,在与同行教师的交流中,大家一致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难度:1、知识点较多:焦点、焦距、物距、像距等概念。实像与虚像的定义及其如何区分。像的正立、倒立含义。2、实验过程时间长、记录的数据多。3、实验得出的规律较多,难以记忆。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2.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2)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八年级学生认知能力还比较低,对知识的归纳概括以及迁移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探究,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激发学习的欲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如果本节课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每个规律都进行探究,学生即使在本节课能够完成探究,由于时间有限,对规律的探究可能较肤浅,所以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将探究的内容分割成三个大内容。全班分成三个大组,每组一个探究任务,在探究的过程中还体现了分组分享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同时又能够很好分享别人的探究成果。活动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倾向,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规律归纳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1、教师手举奥运“圣火”跑进教室,动员学生参与“圣火”传递:让学生观察“圣火”透过凸透镜在屏幕上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引出实像的概念及凸透镜成像的第一个特点。2、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较大的凸透镜,承接“圣火”的像。学生在光屏上看到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让学生比较“圣火”在屏幕上的像与在光屏上的像的不同和相同点之处。3、让一位同学手拿凸透镜,靠近透镜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并说明虚像是光屏不能承接到的。4、根据刚才的实验,让学生讨论凸透镜成像共有几种情况?联系近期奥运圣火在广东的传递,创设情景,吸引学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引出虚像作铺垫。    突出虚像与实像的不同。 培养学生归纳知识能力。猜想1、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个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进行猜想。2、提示物距和像距的概念。培养猜想的能力。 实验探究过程1、实验前将全班分成三个大组,根据每组探究的实验内容的不同,将每组分别命名为“照相机”组、“投影仪”组、“放大镜”组。“照相机”组负责探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投影仪”组负责探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