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是我国延续千年的民族风俗文化。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上也绽放着灿烂的光芒。从古到今,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感受着这一独特语言艺术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近年来,一些益智类娱乐节目乃至春节联欢晚会,也开始举行征联活动。总之,对联艺术喜闻乐见、短小精悍、雅俗共赏、生生不息。正因为如此,将对联这一独特的语言艺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富有趣味性,不失为一种教学创新。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对联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魅力、强大的生命力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因此,将对联艺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为什么对联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呢?将对联艺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产生哪些效果呢?首先,在形式上,对联要求结构相似,字数相等同时讲究平仄押韵,这体现了现代汉语中对偶的修辞手法。对偶要求字词对仗。即上下两联相同位置所运用的字词要求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表颜色的词与颜色词相对、表数量的词与数量词相对等。第二,句式要求对称。也就是说句子的结构要保持一致,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以充分发挥对偶的艺术效果。对联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归根结底,这离不开汉语言文学基本的音、形、义以及文学的修辞手法。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正是要让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汉语言文学。因此,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对联的这一形式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目的。其次,对联语言运用巧妙,内容积极健康,有利于学生积淀文化、滋润心灵。在中国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古诗词曾名噪一时,为后人所称赞。随着文化的发展,对联逐渐从古诗词中剥离出来,它虽然源于古诗词,但又和古诗词有着严格的区别。对联在讲究“对”的同时又要求“联”,它在写法上的特点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上下对等。对联的上下两联围绕同一个主题而论,由两个相对的句子组成。上下联所表达的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2、“优秀的对联常常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文字或庄重或诙谐,或质朴或华丽,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联的此类特点,使其易于引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创作的热情;同时,这些特点对于训练学生书面语言的综合表达很有价值,甚至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他本人所喜爱的某种风格。”邱道学谢玄联创作引领学生书面语言训练》《语文建设》 PKU -2012年4期“田园无限美,山河分外娇”,这幅对联一般出现在田园人家的门上,它表面看来是在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象,其实主要表达的是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内容上从小家过渡到大国,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溢言于表。就是一幅典型的五言对联,学生通过分析对联,不仅可以从中感受语言的健康清新,而且在思想上也深受启发,对祖国大家产生一种新的认识、一种新的感悟,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幅对联讲的是岳飞的典故。对联中的忠骨指的是岳飞的尸骨,而佞臣是指奸臣秦桧、张俊等。岳飞是南宋初抗击金兵的主要将领,但被秦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