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金融加速器.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金融加速器.doc

上传人:q1188830 2019/11/21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金融加速器.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金融加速器,抑或自动稳定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需要关注的四个方面赵先信[ 只有将特定违约风险与系统性违约风险分开来直接计量,才有可能更加接近实际的风险暴露状况,至少系统性风险的变化与经济周期的发展会更加吻合] 众所周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一套基于风险量化的风险缓冲规则。既然是量化技术,就必然要以一系列的假设为前提,并在应用方面采取必要的折中。但换个角度看,这些假设和折中也往往成为关注和争议的焦点。我们实施新资本协议,应该对以下四个方面给予必要的关注。风险计量的动态性所谓动态性是指风险计量要打足提前量,具备相当的预见性。譬如开车,视距越远,反应的时间就越充分。因此风险计量不仅要做到在数字上有意义,更要有时间维度,能够反映风险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对系统性风险的单独计量,以增强时间效应。以信用风险为例,信用风险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借款人特定的风险(Obligor-specific Risk)以及整体的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来自单一借款人的特定风险倾向于服从正态分布,真正随时间变化的是整体的系统性风险。但在动态性方面,新协议的技术架构还谈不上完美。内部评级法的风险权重模型实质上是建立在单一系统性风险因子假设基础上的条件违约概率,条件违约概率主要取决于借款人平均的违约概率,这可能并不足以反映实际的系统性风险暴露。在内部评级法的风险权重公式中,内部评级以及对应的平均违约概率被允许采取两种模式:跨经济周期的平均违约概率(TTC),或者报告时点评估的违约概率(PIT)。TTC的内部评级本身是时间不敏感的,它不可能对风险的动态变化做出灵活反应。几年前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安然、世通等255家上市公司破产,资产总额达2585亿美元,外部评级没有就危机给出任何预警。此次次贷危机又再度引发了人们对TTC评级的批评和质疑。而在PIT评级方面,迄今为止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含混的。当采用“当前”的信息去预测未来的违约风险时,在会计准则越来越强调“盯市”(Marked to Market)原则的大背景下,有可能放大经济周期效应。当我们采取一种有“压力的”情景去预测违约时,又有可能陷入更加复杂的假设循环。能够解决动态性当然是最理想的情况。只有将特定违约风险与系统性违约风险分开来直接计量,才有可能更加接近实际的风险暴露状况,至少系统性风险的变化与经济周期的发展会更加吻合。由此计算出的风险就不再是滞后的,而是实时的或提前的,资本要求和信贷取向也不再是放大周期的金融加速器,而更可能是熨平经济周期的自动稳定器。正态分布假设第二个需要关注的方面是正态分布假设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资本低估。第一支柱是新资本协议的主体,其中涵盖了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性风险的计量和监管资本要求规则。在对风险的计量上,除操作性风险中的高级计量法外,无论信用风险还是市场风险,采用的都是基于正态分布假设的风险值方法(VaR),而采用正态分布假设的直接后果是,它倾向于低估银行实际的风险暴露。实践经验一再表明,现实中的资产回报更多的是服从偏尾(Fat Tail)分布,而不是正态分布。以市场风险为例,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价格波动在上下两个方向上是对称的。但当发生极端的市场事件特别是面临系统性的风险事件时,金融资产价格会在单一方向上出现大幅度下降,给银行带来巨额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