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氨磷汀对肺癌TP方案化疗的血液学保护作用的观察目前,肺癌在全球范围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死亡的80%,约3/4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诊断时已是Ⅲ~Ⅳ期[1],而联合化疗在晚期NSCLC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TP(TXT+DDP)方案是NSCLC治疗中疗效较好的常用临床常用方案之一,但其严重的血液学毒性往往限制了其足量、足疗程应用,影响了疗效。20世纪中期发现氨磷汀是广谱的细胞保护剂,能保护正常细胞免受化疗的毒性攻击,但不保护肿瘤细胞[2],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化、放疗中,2009年9月~2010年9月收治Ⅲ~Ⅳ期NSCLC患者48例,探讨氨磷汀减轻TP方案化疗患者血液学毒性作用,现整理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收治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2~56岁,平均49岁。所有治疗均为经纤维支气管镜或经皮肺穿刺活检病观细胞学确诊,病例资料齐全,其中肺腺癌22例,肺鳞癌26例,采用自身对照,第1周期治疗未采用氨磷汀,第2周期联用氨磷汀。应用方法:TP方案化疗用药为TXT75mg/m2(用药前常规预处理),DDP75mg/m2。治疗组应用氨磷汀500mg/m2,给药方法:将氨磷汀溶于生理盐水500ml中,于化疗前30分钟静滴,15分钟滴完。在给氨磷汀前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冲入,并给予格拉司琼针3mg,以预防氨磷汀引起的呕吐。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化疗后血液学毒性,血液学毒性根据WHO标准分为0~4级。结果两组间不良反应比较讨论多西紫杉醇是今年来对NSCLC作用比较肯定的一种化疗药物,其单用效率20%~30%,和顺铂合用有效率46%[3],但TP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且呈剂量限制性,其次为贫血及血小板减少,重度中性粒细胞下降不仅使患者抵抗力下降,易诱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而且限制了其足量、足疗程应用,从而影响其疗效,减少了患者的化疗获益。细胞学保护剂氨磷汀的应用可以预防或减轻化疗阶段的血液学毒性,使得患者能够接受足量化疗,获得最大临床收益[4]。氨磷汀是近年来研究最多的乏细胞保护剂,它作为一种亲核性的前体物质通过膜碱性磷酸酶的作用,脱磷酸后变成有活性的形式WR1065(游离硫醇)而起作用,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与pH值成正比,而肿瘤细胞多是厌氧代谢,pH值范围较低,导致WR1065对正常组织有更高的选择,因此在治疗剂量下正常细胞中WR1065比肿瘤组织中浓度高出很多,其比值升达500~100:1,同时WR1065有很强的消除化疗产生自由基的能力,并能和烷化剂、铂剂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直接结合并脱毒,在多种模式中,氨磷汀保护正常组织(骨髓、周围神经、心脏及肾),免受放疗和烷化剂,蒽环类、紫杉醇类的细胞毒效应,而不影响其抗肿瘤的细胞毒效应[5]。因此氨磷汀能消除化疗不良反应,且不降低化疗的效果,从而达到选择性保护正常细胞的目的。氨磷汀的广泛应用为减轻化疗期间的血液学毒性,提高疗效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表明,氨磷汀对血液学保护作用主要是由于其对多系造血祖细胞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将48例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化疗第1周期未用氨磷汀)和治疗组(化疗第2周期联用氨磷汀),监测血液学毒性。结果,化疗后两组血液学毒性,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所以,在应用TP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