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浣溪沙-晏殊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作者介绍]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江西抚州)人。晏殊小时候就与众不同,7岁能写文,被誉为神童,受人瞩目,当时在江南一带为官的张知白,大胆向朝廷推荐,15岁的晏殊进京。正赶上真宗皇帝殿试入科进士,破格安排晏殊并试,在大哥哥们面前,晏殊镇定自若,挥笔而成,真宗越看越喜欢,赐进士第。有一个人不高兴,宰相寇准出来劝阻:“晏殊是江南人。”真宗也不高兴了:“张九龄(唐朝李隆基时的著名宰相)不也是江南人吗,”寇准无语。寇准一直有一个说不出理由来的偏见,小瞅江南人。2天以后,进士们参加复试,其中有赋的命题考试,晏殊看到题目,向真宗奏报,说是以前写过这个题目的赋,请求真宗给自己重新出题,真宗拍手称赞,“好一个诚实的孩子。”只要晏殊的这篇赋写得不是特别次,我想真宗就会看得津津有味,印象太好了。晏殊肯定不是故意的,在真宗眼里,这个诚实孩子就是个宝。命好,15岁就拿到进士学历,并且是皇帝亲赐,很多人辛苦一生也未必如愿。更关键的是,得到了真宗皇帝的青睐,这个了不得,会让人另眼相看,如果胆不够大,估计没人敢欺负他。在真宗的眼里,15岁的晏殊成为重点培养对象。年龄尚小,先让他在皇宫读书,并专派一人暗中观察,定期向真宗汇报,晏殊的表现每每让真宗满意。大些后,真宗让晏殊从小官做起,一路攀升,顺风顺水。30岁时,已为翰林学士(正3品),负责起草皇帝下发的机要文件。此时的晏殊俨然成为真宗皇帝的心腹大秘书。很多人30岁时,还在家啃课本准备科举考试呢。猜想晏殊这人,肯定长相带人缘,这种人心胸开朗不自私,人见人爱。真宗死后,就是仁宗继位,当时只有13岁,真宗不放心,遗诏中明确指示由刘太后掌管军国大事,这就有了一个问题,刘太后不同于皇帝,皇帝上朝时大臣们有事可即时面奏,一些问题可当场解决,可这个仁宗太小,没有决断能力,只能拿着奏折再交给刘太后,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时间,针对这种情况,当时的宰相丁谓、枢密使(掌军权)曹利用,都想亲自面奏刘太后,绕过上朝这一关节,一些大臣开始不安。大庭广众之下,你们只能就事论事,单独面奏,天知道你会说些什么题外话。本来大臣之间就相互猜忌,没人愿意被穿小鞋。聪明的晏殊想了一个办法,让刘太后也上朝,在皇帝后面,垂帘听之,这就是第1版的“垂帘听政”。后来晏殊任枢密副使,这个官是掌管军事,但他是一个副职,晏殊此时办了一件事,触犯了刘太后。当时的枢密使(晏殊的上级)是张耆,晏殊觉得他不称职,就上书要求更换,这举动给人的印象,就是你想当这个正职,刘太后生气了,张耆是自己的心腹。但当时没表现出来,刘太后闷着等机会。刘太后这人也称得上是女中豪杰,有手腕,懂深沉。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一旦你晏殊稍有闪失,我再出这口气。机会总会有的。有一次,晏殊陪刘太后去玉清昭应宫,他的一个仆人没有将朝笏(古代臣子朝见皇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作为记事之用)及时送到,下人办事如此不利,当着太后的面,晏殊脸面上过不去,就打了仆人,不巧,正好打下了2颗门牙,这事被人利用,告晏殊行凶,刘太后顺水推舟,将晏殊贬到应天府做了太守。这时候35岁。就在这一年,范仲淹与晏殊相遇,当时范仲淹正巧在家守孝,晏殊就让范仲淹替他掌管应天府学,范仲淹当了一年校长。第2年,晏殊调回京城复职,后改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