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化遗产开发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许祥云2011414007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加强对它的保护,对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文化多样性,维护我国民族团结,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乌苏里船歌、著作权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创造了众多灿烂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相比,非物质文化更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的传承。它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内容,它充分展现着一个民族核心存在和发展的特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其内容丰富,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结晶和财富,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具有不可估量的多重价值。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对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价值进行研究,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旅游经济的开发互动;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研究其特点,探索其转换机制和转换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非物质文化经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解决的对策,实现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最大效益化。“乌苏里船歌”引起的争议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在公众的视野中淡化了,然而,美国好莱坞以中国传统故事“木兰从军”拍出的娱乐大片,制片方全球的票房收入超过20亿美元而故事所有方中国却未受益分毫,这一强烈的反差将一直隐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再次以一种吸引大众视野的方式凸显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在当前的世界市场经济环境中,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现代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侵蚀,导致大量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淡化、取代或贬损。1、端午节申遗之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5月5号,人们会进行赛龙舟、插艾蒿、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戴荷包,拴五彩缕,纪念屈原等活动,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了???。然而,中国的端午节却只停留在了传统节日民俗,韩国在2005年以端午的名义申遗成功,江陵端午祭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何缘故?其实我国的端午节,早在很多年前就传入周边国家,已经完成了“本土化”过程,融入了当地历史和文化血脉,成为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佛教在中国发展为禅宗一样。在韩国,端午节传入已经有了上千年历史,其“端午文化”,特别是江陵端午祭,已经加入了那里的山川气息和人文追求。韩国江陵端午祭是一项大型的庆祝活动,它以端午节为契机,紧密结合了韩国民众信仰和农时活动。不同于中国端午节的是,它以韩民族自己的方式,结合韩国民众的需要和审美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除了送神仪式、巫祭、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儿童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外,还有众多的民俗活动,如汉诗创作比赛、乡土民谣竞唱大赛、全国时调竞唱大赛、拔河、摔跤、荡秋千、射箭、投壶等;庆祝活动,如烟火游戏、端午放灯等;夜间活动,如国乐表演、伽椰琴并唱等;艺术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此外还有被称为“乱场”的商品交易。现在在江陵端午祭时还邀请国外民间艺术团体到场表演,增进各国的艺术交流和友谊,参加江陵端午祭演出的就有中国吉林省的吉剧团和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