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出版说明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爱好文学的青年为
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从
古至今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
这套丛书将引导青年朋友去漫游一番那绚丽多彩、浩瀚无边的文学世界
——从古希腊的神话王国到中世纪的骑士、城堡;从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到五
光十色的繁华都市;从奔腾喧嚣的河流、海洋到恬静幽美的峡谷、森林、农
舍、田庄⋯⋯它将冲破多年来极左路线对文学领域的禁锢和封锁,丰富青年
朋友的精神生活,为青年朋友打开一扇又一扇世界文学之窗,让读者花费不
多的时间就能游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浏览各国人民今天、昨天、前天直至
遥远的过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去体会他们的劳动、爱情、幸福、欢乐
以及痛苦、忧伤、斗争、希望⋯⋯它将帮助青年朋友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文学的素养。它是青年朋友阅读、欣赏外国文学作品
的良好的向导和游伴。
这套丛书由若干分册组成;每一分册基本上介绍一位作家和他的代表作
品。每一分册既是一本独立、完整的著作,又是全套丛书中的一个单位;分
则为册,合者成套。
这一分册介绍的是苏联著名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爱伦堡和他的作
品:中短篇小说《十三枝烟斗》、《一气干到底》和《解冻》;主要代表作
品《第二天》、《巴黎的陷落》和《暴风雨》。
爱伦堡
作家的一生
引子
伊里亚·格里戈利耶维奇·爱伦堡(——)是苏联著名作家、
诗人、社会活动家。他一生经历的思想和创作道路十分曲折和复杂。在苏联
作家当中,爱伦堡是一个颇为引人注目而又常常引起争议的作家。
犹太顽童
一八九一年,这是俄国历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俄罗斯至高无上的统治
者亚历山大三世在粉碎民意党之后,颇有点踌躇满志了。他正自鸣得意地计
划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已经修成,不久就可以坐着火车由伊尔库茨克直达莫
斯科了⋯⋯然而,就在这一年,俄罗斯人民遭受了巨大灾荒,俄罗斯大地哀
鸿遍野。负有盛名的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柯罗连柯等人,征募
捐款,开设粥厂,企图赈济灾民,⋯⋯就在这一年的一月二十七日,在基辅
的一条从克列夏齐克直上里普基的陡峭的学院街上,一个未来的作家诞生
了。他就是爱伦堡。爱伦堡五岁时,全家由基辅迁居莫斯科。爱伦堡的父亲
是一个富有的犹太工程师,在哈莫夫啤酒厂任厂长。父亲白天工作,晚上也
很少在家。他常常到“猎人俱乐部”去玩牌。爱伦堡十岁那年,父亲领他到
涅格林大街的饭店去。他们坐在单间里,但爱伦堡不时地跑到大厅里,看到
那些普普通通的人正在大口地嚼着肉饼。爱伦堡原以为父亲在工作之余过着
一种有趣的生活,可从那次以后,爱伦堡不再对父亲的生活抱有好奇心了。
爱伦堡的母亲是一个善良、多病而又信奉上帝的人。外公也是一个笃信
宗教的老头儿。他家里严格地遵守着所有宗教的戒规。按犹太人的教规,礼
拜六是休息日。在这一天,大人不准抽烟,孩子不准胡闹。爱伦堡呆在外公
家里感到寂寞无聊,便想出一些花点子调皮捣蛋。有一年夏天,全家住在博
亚尔卡的别墅里。爱伦堡想出种种恶作剧,扰得全家人心神不安。爱伦堡被
关进了一间堆煤的储藏室里。他脱光衣服,在煤堆上打滚。等到厨娘来开门
时,见他浑身煤黑,吓得大声尖叫起来。爱伦堡为了报复,甚至夜里拿了一
瓶煤油,打算放火烧掉这座别墅。
小时候,爱伦堡经常和俄罗斯孩子们一起玩耍。他的父亲是一个无神论
者,所以,幼小的爱伦堡既不向犹太人的上帝祈祷,也不对俄罗斯人的上帝
祷告。他的自尊心很强,对社会上歧视犹太人的风气愤愤不平。列夫叔叔告
诉他,耶稣就是犹太人。保姆对他说,耶稣教导人们,当有人打左脸时,就
把右脸也伸给他打。爱伦堡听了很是反感。当他第一次走进莫斯科第一中学
的时候,一个预备班的学生挑衅地唱道:“犹太人坐在小铺里,我们把犹太
佬放在大头针上。”爱伦堡立刻冲上去,照着他的脸就是一拳。从此,再也
没人敢欺侮他了。那个学生很快就成了他的好朋友。
中学头两年,爱伦堡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后来,他对数学感到厌烦了,
常常不及格。有时候,他把家藏的古典作家的精装本选集拿出去卖掉,用得
来的钱买一些什么打喷嚏的药面、令人发痒的粉末,或是一些从其中会跳出
橡皮制的耗子、蛇和小丑的小匣子——他经常用这些东西在中学老师面前闹
出种种恶作剧来。
在中学课程中,爱伦堡最喜欢的是俄语和历史。语文老师常常夸奖他的
作文。有一次,他在一篇作文中谈到农民的解放不应该自上而下,而应从下
面发动起来,结果,校长把他父亲找去警告了一番。
没进预备班之前,爱伦堡喜欢莱蒙托夫的诗,能把诗人的《恶魔》背得
滚瓜烂熟。不过,那时他还没想到要成为莱蒙托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