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胡同与瓷片胡同是老北京的血脉。一条胡同,就是一个故事,甚至是一串故事。我曾想,最早是一户人家,后来有两三户并列,再后来就有了对面人家,一户接一户,一门连一门,久而久之,胡同就形成了。胡同是最早的街,也是最小的街。胡同连胡同,胡同连大街,大街是城市的主干,胡同是枝,家家户户是绿色的叶,城市的生命就在这枝枝叶叶上得以生发和显现。这是老北京的生态,胡同是最重要的血脉。瓷片,即碎碗渣。这是胡同里的常见之物,亦是生活中的常见之物。胡同拆掉了,挖地三尺乃至数尺,仍可见不少的碎瓷片,在北京内城的大小工地上,只要动土,总能见到各式瓷片。浅层的大都是清代的,深层的多是明代甚至还有元代的。这些瓷片见证了世代北京人的胡同生活和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毕克官先生,以一个艺术家的慧眼,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北京工地上出土的各种瓷片,尤以民间青花瓷片为最。30余年间已捡拾各类瓷片5000余块,并掇英成集为《中国民窑瓷绘艺术》一书,蔚为大观。毕先生历年捡拾瓷片,都做了详细笔记,其内容涉及历史地貌、城市变迁,在“访寻记”中他提到,大多瓷片都与胡同相关,如捡到元代鱼藻大盆碎片是在旧名锡拉胡同之地;在灯市口的三处工地上曾捡拾到数百块瓷片,以元代和明代的为主;发现一个瓷片洞的地方是在麻线胡同东口;在旧名西江米巷的工地得瓷片360余片……。这些瓷片,犹如历史生活的信物,叙述着各自的历史。我有一个朋友,住在京东张家湾,近几年在张家湾他也捡拾到了大量的青花瓷片,有的甚至能拼接成整器。原来张家湾为京杭大运河之埠头,在旧有码头的遗址中,往往有大量的瓷片出土,应是当时码头曾用作瓷器装御的物证,破碎的瓷片自然就被抛弃在河道上。我亦曾去了张家湾旧运河的河道上寻访过瓷片,收获虽不大,但却领略了沧海桑田的历史感。在离张家湾不远的一处新建大型立交桥下,路边沟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青花碎瓷片,这也许是填土使然,也许是古河道码头遗址?不得而知了。我有位扬州老乡,也热衷于捡拾瓷片,尤其是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他生活在扬州,其捡拾瓷片亦以扬州为主。我们知道,扬州自吴王夫差筑刊城,至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古城扬州的胡同地下该是沉积着多少碎瓷瓦片?从1975年起,扬州唐城遗址陆续出土了数十片唐代青花瓷片,不仅确证了扬州自唐代中期起即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商埠,并将中国青花瓷的产生时代从宋元提前至唐代,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历朝历代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样态。胡同是世代北京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