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互联网 教育心得.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互联网 教育心得.doc

上传人:我是开始 2020/1/20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互联网 教育心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一边却是互联网的“天堂”,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面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互联网时代,奇迹每天都在发生。像“互联网+”这样听起来既专业又时髦的词汇,因为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从总理口中说出来,着实火了一把。对于什么是“互联网+”,可以这样理解: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交通,滴滴打车出现了……也就是说,“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当然不能缺位,那么“互联网+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在实际中的应用怎么样?记者调查走访发现,在有的学校,手机尚属违禁品,被发现之后要没收;而有的学校,手机却可以带进课堂,当学习工具。在有的学校,老师的板书必须写在投影用的白板上;而在有的学校,学生却可以通过弹幕在PPT上交流互动。面对这近乎于冰火两重天的差距,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理性地看待“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影响。火: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层出不穷“茧就好比一种苦难,在茧中不断拼搏,才会挣脱出来;如果蝴蝶不拼搏、不努力,就只会作茧自缚,待在那狭小的空间里,永世得不到挣脱。所以说,面对苦难,不能望而却步,要不断拼搏,在苦难中破茧而出,敢于直视人生的愉悦和惨淡。”这样充满哲理和正能量的优美文字,出自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初中生邱晗的一篇文章——《在苦难中破茧而出——读<安妮日记>有感》。迎园中学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平台,别出心裁地创立了“三百字团”的专栏,专门发表学生的作品。通过这个公众平台,任课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看到学生发表的作品,并会把学生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学生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写作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迎园中学一位教师表示,“学生不但特别喜欢读自己同学的作品,而且也积极写作投稿,同学之间相互影响,起到了‘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良好效果。”与这种课下开设公众号不同的是,有更大胆的老师,直接把互联网技术“请”进了课堂。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堂广告创意策划课上,“弹幕教学”亮相了。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手持平板电脑或者手机,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发表疑问、提出看法,这些内容会即时显示在课件上。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这种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通过网络发送文字在屏幕上讨论问题的教学模式,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体验过这种课堂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学生陈诺说:“虽然发弹幕讨论需要按手机,但起码是用于学习上,大家注意力集中了,不再是‘低头族’,也促进了课堂互动。”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李华君表示,“弹幕”的引入确实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以后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既能集中注意力又不至于偏离学习。上海交通大学则更进一步,将“慕课”与“一屏多显”技术相融合,努力打造基于“互联网+”的“云教室”。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