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胡同文化.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胡同文化.doc

上传人:cby201601 2020/2/21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胡同文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课题:《胡同文化》科目:语文教学对象: 高二旅游班课时: 1提供者:陈耀单位: 宣城市工业学校一、教学内容分析《胡同文化》是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拓展模块)》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阅读和欣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进一步提高散文欣赏的能力”。本课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抒情,介绍并阐述了北京的胡同及其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理清文章结构、体悟作者情感、探究文章意境,达到提高自身散文欣赏能力的目的。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的文化内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情感目标:了解当地的民居特色和民居文化,为当地的传统文化保护献计献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二旅游班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具备了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学语文的热情尚可,课堂氛围较好。同时,学生对散文的学习兴趣较高,也有了一些散文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但通过课前布置了预习,让学生多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多读课文等方式,了解到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探究不够深入,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尚不够,对散文的欣赏、领会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运用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研读散文语言,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课文表达的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提高散文欣赏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赋予胡同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北京胡同》和有关“老北京”胡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老北京的氛围。 听歌曲,观图片,结合课文预习内容初步感受意境。设置情境,营造氛围,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凡的生活经历,使他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请学生谈谈通过预习课文,自己对作者的了解。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加深对作者的了解。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听读课文,感知内容。(二)再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作者谈“胡同文化”的相关语句。多媒体展示:略学生听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初步了解胡同文化。通过听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理清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一)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点拨: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胡同的特点:1、布局──方正2、名字──杂3、数目──多4、环境──静(二)请同学读5-12自然段,谈谈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点拨: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用多媒体呈现: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三)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核心(精义)又是什么?     学生朗读、讨论,互动问答          朗读课文,互动交流,讨论发言       熟悉课文,认识北京胡同的特点。       学生互动交流,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