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文档名称:

算法与程序设计.ppt

格式:ppt   大小:1,260KB   页数:5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算法与程序设计.ppt

上传人:飞扬的岁月 2020/2/23 文件大小:1.2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算法与程序设计.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文字加密与解密目的:了解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程序设计语言是人们与计算机打交道的桥梁了解VB界面数学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高中数学课中也包含有“算法”教学,似乎与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的内容重复。事实上,两者即有相同,更有区别。相同的是两者的大目标都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思维的素养。不同的是数学课中的算法内容局限在通过解决数学上的问题,体会数学中所蕴涵的算法思维,强调的是一种解决结构化问题的一种思维培养。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算法与程序设计实际上是利用数学课程中所学和算法知识基础,要求学生进一步领会算法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作用,如何有机地将局部算法组合成系统。数学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一、课程的目标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教什么?计算机语言及其语法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创作软件中体验创新和创造课程目标的认知结构解析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史中,“算法与程序设计”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其存在性和价值,引发过许多争论,而因其单调的逻辑形式等原因,素来被认为是难教、难学的典型代表,许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承担(实践)者和研究者,都曾经对它产生过困惑。摘自:田俊华,李艺“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目标的认知结构解析课程目标的认知结构解析第一层次,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所大学的附中试点开设BASIC语言选修课,启动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的历程。这时“计算机文化观”刚刚形成,并且开始对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产生影响,受技术发展的局限,这时的信息技术(计算机)课就是程序设计课,就是学习BASIC语言。大多数人又将“程序设计”教学基本等同于“程序设计能力”的教学,课程目标可以描述为:训练学生使用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这是‘“程序设计”课程目标的最初层次,这个课程目标的影响延续时间较长,,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不少误区还是缘自于它的作用。课程目标的认知结构解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经验的积累,人们对计算机文化观的理解渐趋成熟,与此同时,1995年,国外学者针对我国千军万马齐学“BASIC‘”的现象提出了忠告,人们逐渐意识到,除了赋予信息技术课程更多的教育责任以外,仅仅程序设计部分还应该蕴藏、负载更多的文化意义。这一认识使“程序设计”课程目标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上升至第二个层次1997年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指出,“程序设计”课程的目的是“要通过程序设计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初步学会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并了解用程序设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几个基本步骤。”课程目标的认知结构解析这一认识与第一层次的认识相比显然全面而深刻,但如果综观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的整个教学体系不难发现,当时的课程目标明显带有“计算机工具论”的倾向,“程序设计”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学会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而对其携带的信息文化价值、思想方法价值等尚未提升到相应的高度。200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虽然写出了“信息素养培养”的字样,但未在课程指导纲要中予以真正落实,。课程目标的认知结构解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人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不断走向深入,在2003年推出的“课标”中,“程序设计”部分随着整体课程目标再次得以升华,从而进人第三个层次。“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关注全体学生”不仅是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也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整个课程中。通过“程序设计”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固然重要,但对程序设计方法与过程的体验,对其携带的思想方法,文化内涵的了解,“整体的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高度对“程序设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要求,由此构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目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