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路基强夯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4、本工程设计图纸、地质资料二、工程概况及技术要求1、工程概况本工程从猛虾岭以南K6+900至西湾跨海大桥南侧旅游公路终点K9+,。为城市Ⅱ级次干道,道路标准横断面宽度为15m,设计行车速度为30km/h,双向四车道,。主要施工项目含土石方工程、路面工程、桥涵工程、给排水工程、供电照明工程、交通标志标线工程、通信控制工程、景观绿化工程等,其中K线改线段K7+920~K8+900段原设计为围堰施工,现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取消围堰施工方案,进行改线段道路施工的方案。对于改线段路基大部分位于海域之内,原地面高程范围在0~-1m(黄海高程)之间,路基施工区域在此期间将每天都受到海水潮汐及波浪的直接影响。根据设计要求,不设临时围堰,将路基从下至上分为三个区域,一是原地面以下区域,清除软弱土层并回填石料至原地面,采取重型机械整平碾压;二是受海水影响的潮间带区域,(),将填石路2堤顶面作为强夯面,采用强夯施工工艺对填石路堤进行压实处理;三是不受海水影响的潮间带以上区域,强夯面以上路基采用一般路基均匀平铺、分层碾压的方式进行。2、强夯处理面积K8+000~K8+660、K8+690~K8+748段采用强夯施工,共长718m,处理面积为25739m2。3、工程技术要求A、强夯夯设计参数①强夯采用点夯3遍,满夯1遍,每遍点夯之间施工间隔不小于7天。,,正方形布置,第二遍夯点位于第一遍夯点之间;第三遍夯点位于第一遍、第二遍夯点之间(详见附表1),,锤印搭接30cm。,锤重20吨。②点夯每点的夯击次数不小于8击,同时应满足下列条件:a、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50mm;b、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c、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③强夯施工从路线中线开始往外侧处理,宽度应与清淤换填范围保持一致。④强夯面为填石路堤顶面,(黄海高程)。⑤强夯完成后,在填石路堤顶面(强夯面)满铺一层透水土工布,以确保上层路基填料中的细颗粒不受水位影响逐步流失。B、强夯施工工艺3①清除路基范围内软弱土层后,采用符合要求的石料填换填至原地面,采用重型机械进行碾压,再采用符合要求的石料填筑至强夯面顶面,。②整平场地后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③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④测量夯前锤顶高程;⑤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用符合要求的石料将坑底整平;⑥重复步骤(5),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⑦换夯点,重复步骤(3)至(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⑧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⑨至少7天以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第二遍夯击和第三遍夯击,最后用低能量满夯1遍,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C、施工工艺注意事项①强夯施工时需保证结构物及地下埋设管线安全,在已施工的涵洞15m范围内禁止强夯施工,以免对结构物造成破坏。②强夯施工时夯坑内水位必须低于坑底2米的距离,否则将影响施工效果,可采用人工降低水位的方法或在海水水位低于坑底2米距离时施工,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③强夯产生振动、噪音、飞石对周边建(构)筑物、生产设备、人居4生活、休息等都有一定影响。在道路两侧悬挂安全网防止石子、泥浆溅射伤人,采取措施减少对周边群众生活休息影响。④满夯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及轮迹重叠等原则,防止漏夯并要求夯击面积重叠1/4~1/3。⑤人机配合作业,必须设专人指挥。机械作业时,配合作业人员严禁处在机械作业和走行范围内。配合人员在机械走行范围内作业时,机械必须停止作业。⑥填石路堤两边干码大块石需在强夯处理后,选择海水退潮时进行。D、验收标准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项目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单位数值1地基承载力≥160MPa按规定方法一般项目1夯锤落距mm±300钢索设标记2锤重kg±100称重3夯击遍数及顺序设计要求计数法4夯点间距mm±500用钢尺量5夯击范围(超过基础范围距离)设计要求用钢尺量6前后两遍间隔时间设计要求3)强夯面以上路基填筑1>施工工艺及材料要求在强夯面顶面铺设40cm碎石垫层过渡层并压实,过渡层填料粒径应小于1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