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九课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即位后,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内朝”与“外朝”、刺史制度、“推恩令”的内容;知道西汉设五经博士和太学;知道赵过的“代田法”以及西汉王朝在周边设立的行政机构。,掌握其原因和内容。通过学习“西汉的盛世”,掌握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不同视角分析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国家之一的原因。通过“探索与争鸣”,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文献选读”,理解汉武盛世气势恢弘、成效卓著,是诸种因素的合力作用。通过学习本课,懂得杰出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汉武帝“儒表法里”的治国方略,懂得灵活的治国策略的重要性。●从“无为”到“有为”,提问:什么叫“有为”?为什么要“有为”?分析清静无为思想反映了汉初社会疲惫、人心思安的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富厚,西汉社会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汉武帝即位后,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使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进而指出:社会的主导思想是社会实际状况的反映,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汉武帝怎样“有为”?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来归纳汉武帝采取的新政策。结合课文小字,梳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有意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其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形成了“内朝”或“中朝”;创设刺史制度,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颁布“推恩令”,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l进而指出:这是汉武帝在政治上的‘‘有为”。●罢黜百家,“知识链接”,梳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如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黄老刑名等百家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随着儒家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的确立,经学成为统治社会思想意识的权威,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进而指出:这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上的“有为”。拓展相关知识,分析西汉中期后士人政府新局面形成的原因,即西汉博士虽不担任实际政务,但常能参与廷议。还可梳理与“士入”有关的知识:如春秋战国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提出了不同的救世方案;秦大一统中央集权建立后,文化专制政策将士人推向对立面;汉武帝时代从“无为”到“有为”,最终形成了“士人政府”的新局面。“独尊儒术”的结果,即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结合“练习与测评”2,分析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结合课文小字和“练习与测评”l,辩证分析汉武帝的尊儒术,实为“儒表法里”,或霸王兼用,这是因为汉武帝醉心于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对董仲舒就社会贫富分化而提出的“限田”主张,以及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的建议,均未采纳;他所信任的大臣,也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明刑法的人。进而指出:理想的王霸兼用是“严以察吏,宽以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