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葫芦丝校本课程.docx

格式:docx   大小:893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葫芦丝校本课程.docx

上传人:buxiangzhid56 2020/3/17 文件大小:89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葫芦丝校本课程.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杨柳雪镇实验小学《葫芦丝》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随着音乐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器乐教学已逐渐普及,并被国家教委正式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器乐进课堂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良好情操。葫芦丝,是我国特有的优秀少数民族乐器之一,其音色亮丽而又柔肠百转,旋律富有诗意和舞蹈性,近年来,葫芦丝受到越来越多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通过演奏美的音乐不但能激发与影响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二、校本课程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特色求发展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陶冶情操为目的以普及每一个位学生为目标三、校本课程阶段划分初级:1——2年级中级:3——4年级高级:5——6年级四、各阶段目标各学段教学目标初级中级高级从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进行音乐校本课程“葫芦丝课堂教学”。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第一学期入门以聆听为主,培养学生好的聆听习惯。二年级以培养正确的演奏姿势及手型、气息为主,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吹奏出好的乐曲。葫芦丝的入门比较简单,但是要吹好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中级阶段以音阶、节奏练习、吐音的学习为主。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在三个阶段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高级阶段的学习,以五年级为主,主要以复习、学习叠音、打音、滑音等技巧为主。五、课程具体实施内容:具体实施内容初级中级高级1、葫芦丝简介,了解葫1、学习1,2,3三个音1、学习葫芦丝打音、叠芦丝的构造及它的历史学习乐理知识八分音符、音技巧。和发展。十六分音符。2、学习葫芦丝滑音技巧。2、掌握葫芦丝吹奏的姿2、学习5、6两个音。势及手型。3、学习低音5,低音6两个音学习乐理知识附点音符。学习葫芦丝吐音技巧。学习最后一个音低音教授葫芦丝倚音吹奏技巧。学习切分音节奏。过程性资料一、自编教材初级阶段学习内容:1、葫芦丝简介葫芦丝又称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2、葫芦丝构造:葫芦丝是很有特色的乐器,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葫芦,3根竹管和一枚金属簧片组成,通体长约30厘米。在葫芦的柄端,插一竹管为吹口,整个葫芦做气箱,葫芦底部插进3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7个(正6背1)音孔,可吹出由g~g'一个八度的旋律音,称为主管。两旁的副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只能发出与主管共鸣的和音,通常是较细的竹管发a音,最细的发e'音。3、葫芦丝演奏姿势及吹奏手型、口型:站姿:双脚略分开,呈外八字站稳,两腿直立,身体的重心点放在两腿之间(必要时可左右移动)。上身挺直,但不能僵硬。头部直仰,胸部自然挺起。目视正前方。双肩松弛平衡。两肘自然下垂,与腰间保持一定距离(约十公分左右)。双手持葫芦丝,位于身体正前方中心线,手腕平直。乐器与身体形成45度到50度角。坐姿:其上身的要求和站姿相同。双脚分立踏地,有时可一脚稍前,一脚稍后,但不可架腿或两脚交叉。坐位高低要适当,以免影响呼吸肌肉的充分运动。吹奏手型: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节指肚分别开闭第一、二、三音孔,拇指托于主管下方(约第三、四音孔之间)。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节指肚分别开闭第四、五、六音孔,拇指开闭位于主管前下方的第七音孔。左右手的小指用指尖分别依附在主管侧边或附管上,以配合其它手指。吹奏口型:上下嘴唇自然合拢。含住“吹嘴”于口唇中央处,双唇肌和两边嘴角适当收缩。注意两腮却不可鼓起,否则将会阻碍肌肉的控制。4、学习乐理知识: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5、练习曲:《摇呀摇》《我有一只小羊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