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产品经理该如何做数据分析要看明白数据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但要真正懂数据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自问,我依然只刚刚上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对于用户的接触越多,对于用户心理模型的理解越透彻,对于业务逻辑了解的越透彻,一定会带来对于数据的理解能力越强。1、不配看数据产品设计者对待数据的态度,不像一个市场分析者或者财务分析者。我们看数据,更多是需要了解数据背后用户的行为逻辑和期望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看到数据的时候,必须第一时间想象到用户是如何创造出这些数据的,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的数据。作为一个产品设计者首先必须告诉自己:“I’MNotUser”,如此同时还要再把自己模拟成一个平凡的用户,不停的反复的去用自己的产品,和同类产品。我向来认为,一个做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设计师,不有事没事换手机玩,不是好的产品设计师;一个电子商务的产品设计师,不每周在网上买一件东西,不是一个好的产品设计师。06年中,在某个用户体验设计的会上,某知名教授大讲他所在公司搞到的facebook的数据,说他的理解、说他的分析,说facebook如何没戏。刚开始听着蛮有根有据,后来越听越不对味,突然他冒出来一句“虽然我从来不用facebook”…我当场昏厥。这种人,不配分析facebook的数据,更不配去评论。要想有资格去看数据,通过数据给产品设计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很简单,也很有效:把自己当作一个平凡的用户,不停的用自己的产品,和同类产品。有,且只有这么一个方法。2、为了看数据而看数据和做可用性测试一样,测试之前不能说没有“关注点”,发现什么就是什么。那样什么也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了,价值也不大。数据拿到手里,没有目的的去看,不如不看。在做产品设计的数据分析之前,首先应该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来说明什么问题。一个数据对于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用户类型,得到的结论应该是不一样的。传统的市场研究中,对于数据的分析往往是根据“硬属性”,比如他们对于用户的分析基本都是根据“人口属性”的数据,他们得到的结论也很少结合现实环境。这样的结论,对于(互联网的)产品设计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如今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用户行为越来越独特的时候,“人口属性”很不能代表用户背后的行为逻辑。比如,想了解“有购物搜索需求的网民”具备的主要特征,这个时候“年龄、学历、性别、收入、婚姻状况、消费能力、信息获取方式、上网条件、. .”可能都是对我有参考价值的数据,但那些才是最重要的呢?分析后很快就可以发现,比较而言“年龄、收入、上网时间、上网条件”都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能力”、“信息获取方式”在这里才是最重要的特征。这些数据背后才更能代表用户的行为逻辑和需求。3、不去筛选数据(应针对你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去筛选数据)做一个优秀的设计者,首先必须善于“提问”。“提问”的水准和设计水平基本成正比。要什么样的数据,什么样的数据可以帮我解决这些问题和疑问?这个很简单,一罗列你可以想到很多很多。但,事实上数据类型到达一定数量后,类型越多,反倒越不利于对于结论的判断。因为,不同数据类型之间会产生相互的干扰,有些时候次要问题可能会战胜主要问题,影响最终的结论。在实际项目中,解决了主要问题,次要问题可能就会很自然的被稀释了。获取数据也一样,必须搞清楚什么样的数据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确定这些会使分析过程的精力更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