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农民工问题123.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农民工问题123.doc

上传人:fy3986758 2016/3/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农民工问题123.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农民工问题是关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问题。而要解决农民工问题首先要了解当前农民工迁徙决策的影响因素和特征,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决策。根据我们所做的调研分析可以将山东省农民工迁徙决策的影响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一、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在城里定居的首要因素。农民工要想在城市里生活下去,首先要有稳定的工作和安身的居所,这样才能在经济层面上留在城市;单身一人在经济层面上容易适应,但真正意义的举家迁移要有成本支撑。农民工给我们做了比较迁移的预期纯收益计算:搬家费用、购房、租房安家费、子女新增加的教育费、城市生活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培训成本等。所以,%没有带任何家属,%带了一位家属,%带了两位家属。另外,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近年来到外省打工所占比例最高,%。,并有继续升高的趋势。二、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在城里定居的决定性因素。农民工在经济层面上具备了留在城市的条件后,还要在社会层面融入城市生活,他们在感受城市文明的冲击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城市制度和文化对他们的种种排斥力量。农民工迁居到城市不仅是空间上的转移,更是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层面上适应城市系统的过程。也就是说,农民工必然要经历城市社会、城市文明、社会心理层面的适应过程。三、农民工的迁移决策与个人特征直接相关。(1)长期的农村生活环境使农民工在思想和行为上以及生活方式上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东西,与城市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有所区别。农民工越年轻,文化程度越高,留城意愿越强烈。他们头脑中没有前辈依恋土地的观念,更加向往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比他们的父辈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更具好奇心和竞争力,即便城市容不下也不想回农村。这部分人比较容易融入城市社会。(2)农民工进城时间越长,换工作的次数越多,对城市社会的理解力、适应性就越强,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的积累能力就越强,选择定居城市的可能性就越大。(3)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年龄、教育程度、技能和经验)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可能性就越大。目前,农民工流动就业出现了两大变化:80年代第一批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因失去了年龄的优势,文化程度又低,在城里工作难找,有一部分人已经返乡。而一些年轻的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中发生了大跨度的转变,返回了家乡创业。他们中的多数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他们正在淡化传统的小农意识,他们不再温饱而止、小富即安,在与城乡多层次的接触中,有了更高的生活目标追求。他们注意学习市场经济中的经营理念、投资风险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坚韧的创业精神,加上这几年国家对“三农”的优惠政策的激励;在多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他们带着新的产业技术、市场经验和坚韧的创业精神,带着与发达地区和城市复杂联系及信息,回到家乡创业,填补当地经济开发所短缺的人力资本;他们创办企业,播下许多带头产业的种子,带动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能做到回乡创业的农民工虽然是极少数,但是值得提倡的。它的重要意义在于:(1)数千万农民经过一段时间到城市和发达地区外出就业的锻炼,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转而回乡创业,成为当地乡村各业生产和小城镇的发展的推动力量,这对广大地区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2)农民工回乡创业,起到了促进不发达地区乡村开放,资金、信息向乡村流动的作用。与一般未外出的农业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