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绿色蝈蝈》案例.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绿色蝈蝈》案例.doc

上传人:drp539606 2020/3/24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绿色蝈蝈》案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构建语文教学中有效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绿色蝈蝈》教学片断永登县柳树中学:王彩红(730306)如今,教育改革在充满创新活力的国家改革浪潮中进行的如火如荼。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我校以“预习交流”“探究释疑”“巩固提升”“归纳总结”为主的四步导学模式便在此改革浪潮中经过千锤百炼应运而生。语文教学也在此框架下通过探究实践,探索出适宜本学科特点的四步导学模式:即“预习交流”“探究释疑”“品读研析”“总结评价”。其中,构建有效的探究性学等积极参与、成为课堂主人的关键。所以,本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实现有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这一课题下,不断探索,稍有见解,如下案例中体现了本人的一些想法:在教学《绿色蝈蝈》这一课时,在预习交流环节,检测完字词、交流作者作品及文体常识后,即将导入“探究释疑”环节时:我问学生:“你们在预习中产生了哪些疑问,请提出来”。(学生“哗啦”一片举手)生1:“绿色蝈蝈是什么样的?它们爱吃什么?“生2:“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绿色蝈蝈?“生3:“文章为什么还写蝉,鹰和螳螂?“生4:“课文第1、2段与写蝈蝈有何关系?“生5:“文章语言有何特点,用什么方法写蝈蝈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足以指导他们完成对文章的探究学习)我说:“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从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到采用的写作技巧,语言运用方面都很有探究价值,那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吧”……(在了解了蝈蝈的声音、外表、食性、居性等相关知识,并品析语言,领会写作技巧后,一切问题得以解决,看似文章的学习水到渠成,教学任务圆满完成,这时我又问学生:“你们还有疑问吗?”突然,学生A站起来说:“老师,我在想,大家都在欢乐的庆祝国庆,而法布尔却独自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倾听田野的虫鸣声,这说明了他一般怎样的生活状况?这种生活不是太孤独了吗?他快乐吗?”(“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学生们有的点头默契的称赞,有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则已开始翻书寻找理由,一会儿一双双手又陆续举起)。学生B:“我觉得他虽看起来未融入到国庆庆祝的热闹中,但我觉得他并不孤独,因为他能看到梧桐树叶间蝉与蝈蝈的较量,能听到蝈蝈与蝉不同的声音,他有他的快乐!”学生C:“这正说明了法布尔对科学忘我的探究过程,正因为他独自如此专注的研究,才写成了享誉世界的昆虫学著作《昆虫记》。”学生D:“他的生活恰恰就是在对昆虫的研究中度过的,他爱昆虫,他从小就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我了解到他小时候……,一次晚上睡觉时听到虫鸣声……我觉得他虽然不喜热闹,但他的生活是充实的,他快乐着他的快乐。”学生E:“每个人的快乐是不一样的,他爱科学,爱生物,这就是他的快乐!”学生F:“我了解到,他老年时不惜把自己的房子卖了,买荒园研究昆虫,可见他对科学的痴迷,真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虽然他的生活很孤单,但他的内心很快乐。“学生G:《昆虫记》享誉世界,就是在这样的的孤独探索中形成的,所以,科学家要忍得住孤独。再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不参加篝火晚会就不快乐吗“……(真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法布尔快乐与否“的讨论中拓展出许多关于法布尔的故事,也更深的理解了“孤独”“快乐”在科学探索者身上的不同定义,法布尔的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已悄然升腾在学生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