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小学生自救自护知识一、传染病预防传染病基本概念:传染病是指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甚至流行疾病。传染病流行必需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三个基本环节。若缺乏任何一个环节,新传染就不可能发生,也不可能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传染病预防就是针对这三个基本环节所采取经常性与突击性相结合综合措施。传染源:能传播病原体病人、病原携带者与受感染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途径。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具有感受性人。病原体:受感染后能使人得病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次氏体、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等病原微生物。潜伏期:从病原体进入身体起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这一段时期。(一)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急性肠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两季为多。传染源为急、慢性病人与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为受病菌污染手、食物、水等经口感染。无论男女老幼,对本病普遍易感。临床表现:该病潜伏期多数为1-2天,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以及全身中毒症状。预防: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食品;不喝生水;消灭苍蝇。(二)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传染病。根据肝炎病毒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型肝炎。其中甲型、戊型肝炎主要是污染水、食物--口途径而感染;乙型、丁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输血、血制品或被污染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械而感染;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输血而引起。病毒性肝炎主要临床表现: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饱胀不适、肝区胀痛、乏力、发热、眼结膜黄染等。预防:因本病可由多种传播途径,病毒抵抗力较强,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早期隔离治疗。病人用过餐具、茶杯等日用品,可用煮沸半小时消毒;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可用漂白粉消毒。,做到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吃生冷不洁食物,注意餐具与饮水卫生。。(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流感病毒种类多、传染性强,尤其是甲型病毒极易变异,可造成暴发、流行,甚至全球性大流行。传染源:病人与病原携带者。传播途径:传染源通过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等排出含有病原体粘液飞沫悬浮于空气中,经易感者吸入而感染。易感者: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尤其是变异病毒。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天,本病为呼吸道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预防:、早隔离治疗。(宿舍、教室等)通风换气,减少室内浮尘微粒。,不随地吐痰,不对着别人咳嗽打喷嚏。,不到通风条件差公共场所活动。,常用有食醋、过氧乙酸蒸熏。。(四)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冬春季发病率较高,以5-15岁儿童多见。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2-4周,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喉疼痛、全身不适等。1-2天后,颊部(以耳垂为中心)肿痛,张口咀嚼及吃酸性食物时更甚。预防措施同"流感"。(五)禽流感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禽类传染性疾病,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过去在民间称作鸡瘟。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与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与H7亚毒株(以H5N1与H7N7为代表)引起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是不断进化,其寄生动物(又叫宿主)范围会不断扩大,可感染虎、家猫等哺乳动物,正常家鸭携带并排出病毒比例增加,尤其是在猪体内更常被检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1997年,在我国香港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型导致了18人感染,6人死亡,首次证实高致病性禽流感可以危及人生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乙类传染病。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与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也可以被感染。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如果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物品,如家禽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也可经过眼结膜与破损皮肤引起感染。人类患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续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