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对教材“冷遇”的“热”思考.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对教材“冷遇”的“热”思考.doc

上传人:1650986**** 2020/5/5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对教材“冷遇”的“热”思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教材“冷遇”的“热”思考新世纪初,我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在全国推进。如今,全国各地,对新课程的学****实践也已经有了一个阶段,当我们强调教师是学生学****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时,我发现平时我们使用的教材或多或少地遭受“冷遇”。值得欣喜的是,很多老师确实在不断地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提供了教科书上的知识,而且激活了教师自身的知识,更多的是师生互动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知识。但是,是不是所有的现象都令人乐观呢?我们也不妨对教材的“冷遇”作一些“热”思考。思考之一     教材重要吗?写下这个标题,你不要对我有什么想法。回答是肯定的,教材很重要。我为什么有疑问呢,因为现阶段,我有个细微的发现----那就是很多老师以为课程改革后,教材可用可不用。上课时,自编教材的有之、不用教材的有之,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很多老师就会大显身手,把书上的例题精细“包装”了,把教材的内容重新组装了(指不合理的部分),只拿一些道具,凭借着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把自己的课上得如何好,于是就会使人产生一个想法,书本是不是可以不要,教材是不是可以不要。但是,大家都知道,不管哪一轮课程改革,哪一套教材的改革,都是邀请了很多专家,精心策划了很长时间,花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才编写成的,教材有相当的科学性、合理性、也依据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老师凭什么能这样粗枝大叶地对待呢?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老师并没有使用教材,而是通过自编教材,让学生用大半节课的时间分东西(苹果、橘子、糖果等实物),让他们在游戏中学****理解分数的产生和它所表示的意义。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也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些独到做法。但是,上课的老师并没有在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教学的基点定得太低了,设计的小问题很多,重点没有抓住,以至于下课时,有的学生虽然分了很多的东西,但是对“单位1”所表示的意义并没有真正掌握,课堂上生成的知识也微乎其微,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也许上课老师设计此教案时,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可是为什么好的创意就失败了呢?听课的老师有了一个疑点-----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分东西是可以的,把书上的知识放到实际生活中去也是好的,但是,怎样处理好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这个关系呢?怎样把教科书上的知识与教师个人的知识紧密结合,激活每个学生,使之生成新知识呢?教材的作用就在于此。老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并没有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正确定位,创设的情景仅仅成了课堂的一些点缀,这种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并没有真正改变什么。倘若吃透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把握教材的实质,那么,这节课一定会是精彩的。所以,不能小看了教材。思考之二     能对教材说“不”吗?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我们今天知道的东西,到明天就会过时。”一套教材,从编写到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继承,不能扬弃,那么它的有些内容恐怕就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了。所以,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敢于对教材说“不”。我们可以根据本地的特点、依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教师自身的优势,对教材动一动“手术”-----可以是内容上的有机组合,可以是安排上的重新拼装,形式上的“改头换面”。在课堂上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探究时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觉得都是可以的。比如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