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释义总则(上) 【编者按】《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从 3月1 日起实施。为满足广大读者对于《条例》具体条款和登记实务内容的阅读需求, 本刊特与中心联合推出“《条例》释义”摘登, 并从 2015 年第 2 期起开始连载, 逐章逐条对《条例》进行解释。第一章总则本章共七条,对《条例》的立法目的及依据、不动产登记及不动产的概念、不动产登记的类型、不动产登记的原则、需要进行登记的不动产权利种类、不动产登记机构以及不动产登记管辖进行了规定。第一条【立法目的及依据】(条文主旨为编者所加,下同) 为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规范登记行为,方便群众申请登记,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制定本条例。释义本条规定的是《条例》的立法目的及法律依据。一、关于立法目的《条例》的立法目的就是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规范登记行为,方便群众申请登记,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其中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是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基础, 规范登记行为是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要求, 方便群众申请登记是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核心, 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是不动产统一登记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条例》的起草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于《条例》起草的目的, 社会各界也存在不同的认识。例如, 很多人把不动产登记作为了遏制腐败或者限制房价的主要工具。但是, 我们应当准确认识到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 规范登记行为, 方便群众申请登记, 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 才是不动产登记条例起草的直接目的。虽然随着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特别是登记信息的准确,可能会对遏制腐败、稳定房价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些并不是不动产登记的直接目的。二、关于立法依据《条例》最主要的立法依据是《物权法》,因为《物权法》第十条规定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其他法律如《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及《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对土地、房屋、森林林木、草原等不动产登记也进行了规范, 但是由于这些法律在登记机关、登记管辖、登记内容、登记程序等方面规定都不相同, 不利于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建立。为此,《条例》以《物权法》为立法依据, 吸纳其他法律中对不动产登记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了归纳总结。经过充分讨论研究,在条文上采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的表述,不对其他法律进行罗列。当然,除了《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条例》还有其他间接依据,主要是相关文件等。如 2013 年3月 14 日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2013 年 11月 12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4 年1 月中央编办发布的《关于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的通知》等。第二条【不动产登记及不动产的概念】本条例所称不动产登记, 是指不动产登记机构依法将不动产权利归属和其他法定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行为。本条例所称不动产,是指土地、海域以及房屋、林木等定着物。释义本条规定的是不动产登记及不动产的概念。一、关于不动产登记的概念登记的主体是不动产登记机构。《物权法》第十条规定: “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据此,本条第一款把登记机关明确为不动产登记机构。但是,在《条例》出台之前, 我机构, 不仅不同的不动产权利要去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登记, 而且各地不动产登记机构的设置也并不一致, 这种局面非常混乱, 对不动产登记信息的共享、交易的安全、群众生活的便利都带来了不利影响。《条例》第六条将登记的职责明确给国家专职的部门,即在国家层面,为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地方层面, 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这是综合考虑我机构设置的经验而作出的规定。登记的内容是不动产权利归属和其他法定事项。确定一项不动产权利的归属, 一般包括主体、客体、内容三个方面, 这对应在不动产登记簿中便是不动产权利人的姓名、名称等身份信息, 不动产的坐落、面积等自然状况, 以及权利的具体类型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记载和公示, 社会公众便可以了解不动产权利的归属情况, 起到定分止争的社会效果。此外, 不动产登记在特殊情况下还应记载其他法定事项, 主要是指不动产存在异议、被查封等事实情况时。这些内容是通过异议登记、查封登记等具体登记类型予以体现的, 通过对这些事项的记载和公示,权利主体可以及时发现不动产交易所存在的风险。登记事项须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物权法》第十四条规定: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