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洛阳市新区滨河初中规划设计前言随着中小学校园规模扩大及校园建筑标准提高,校园建筑在整体设计与规划上开始注重空间与环境,建筑与景观之间有机结合。通过对洛阳市新区滨河初中规划设计,对其设计理念,整体环境规划,建筑功能性、地域性以及文化性分别进行阐述与剖析,从而探求校园有机更新概念与思维方法。一、项目概况滨河初中拟建于洛阳市新区,规模36个教学班,在校生1800人;是洛阳市加大基础教育投入重点建设工程。基地北临积翠南街,隔景观渠与建业?森林半岛住宅区相对;西向、南向贴临建业?美茵湖住宅区;东侧隔50米宽绿化带紧邻南北贯通王城大道,并与隋唐遗址公园遥相呼应。占地约52亩,南北长约278米,东西宽约115米,地势平坦,交通便捷。二、设计理念建筑是人与环境之间载体,担负着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沟通使命,以达到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与谐共生,这正是本案设计理念之所在:力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校园文化浓厚、富有时代气息,重点突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将本设计融入到原有环境中去。设计条件特殊性,决定了规划布局特定性。基地周边水波粼粼,绿地广阔,红色坡顶住宅掩映其中,顺应王城大道,设计滨河中学以一组坡屋顶建筑群体错落有致呈现,以其开敞空间、宜人尺度、精致典雅细部设计切入城市肌理,并与周围环境、建筑有机结合,成为这一区域建筑群体中璀璨亮点。三、总平面布局 : 考虑到周边环境已经形成,同时以达到发挥土地最大效益,学校出入口拟设于基地北向积翠南街中部,而将建筑沿用地周边均布,从而形成基地层次分明交通网络:沿基地周边为车行流线,沿出入口贯通南北形成学校景观步行道;既保证了师生安全,又便于管理与消防通行。 2、明确功能分区: 根据学校在使用性能上差异,同时考虑到建筑沿街景观重要性,采用整合手法:将三幢教学楼组合为教学区,使其以整齐韵律沿东侧排布,以展示一组完整群体视觉效果;而将行政办公、图书馆、试验楼等围合成办公实验区,集中设置于西部,与东向教学楼群共同形成开合有度功能组群。教学区、办公实验区共同形成学校相对安静区域。结合基地南北向狭长特点,将静区与运动场地等形成动区南北布置,两大功能分区间辅以大面积绿化分隔,既保证了相互独立,又增加了一片不受噪声干扰绿色空间。 3、空间环境与文化氛围营造: 空间、文化是校园场所精神实质,是师生们对校园认同感、归属感之所在。规划在采用西方几何构图基础上,汲取中国传统书院布局精髓,以融于园林环境中院落式布局来营造现代学校文化气息,将功能空间精神化、艺术化,从而创造高品质校园空间环境。从北向南,采用序列空间组织方式,沿中间步行主轴线,分别在教学区、办公实验区、运动区等形成多个层次:以行政楼、图书馆、实验楼三者围合成礼仪广场,沿国旗台自西向东离心发散,满足国情教育与课间做操需要;轴线东侧则为教学楼群围合出两个庭院。整个建筑群根据基地形状,通过一个圆心向外发散,形成“一大二小”三个相互穿插空间,并辅以规律性铺地、绿化、小品等,使其以良好空间尺度、开放空间场所感,成为各类公共活动场所与核心。主轴线尽端,以彰显学校特性雕塑作为感情升华。基地南部,是开放大片场地:现代化各类运动场地,连绵绿地,葱郁林木,共同组成了一个亲切自然、充满生气园林化空间。四、建筑功能设计在关注总体布局同时,注重建筑内部功能组织及流线,努力为师生营建宽松、严谨学习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