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孤独症与心理理论..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孤独症与心理理论..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3/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孤独症与心理理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课程名称: 心理卫生学论文题目: 孤独症与心理理论教师评语: 2014 年6月孤独症与心理理论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孤独症的定义和其临床表现,然后介绍了关于孤独症的成因中的一种假说——心理理论假说,心理理论假说认为孤独症儿童的症状是由于心理理论能力的缺陷。并且介绍了心理理论假说的临床应用以及对其的质疑。关键词孤独症,心理理论,范式,临床应用,质疑。 1 孤独症的定义孤独症(autism , 又称孤独症), 是一种由于神经心理功能缺陷而导致交流、社会交往与行为三方面同时出现严重障碍的综合征,是一种发育障碍。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致,但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数的 2~5/ 万人, 男女比例约为 3比1到4比1, 女孩的症状一般比男孩严重。 孤独症的临床表现孤独症的症状涉及层面极为广泛, 包括情感、认知、社交及适应行为在内等多方面异常。并且,症状的轻重程度差异很大。症状轻者的社会交往、语言及行为等的异常都不明显,有时甚至很难被认为是疾病, 更像是性格问题。症状重者出现多种心理功能的损害, 但一般不会出现妄想、幻觉以及思维散漫等精神分裂症症状。孤独症患者与他人( 包括他的父母) 不够亲密,并且对人情温暖,甚至母爱,反应冷漠。患者的言语及非言语的理解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缺乏,常有模仿性言语并且语意不清,无法正确理解词性,并且错用代词、名词或动词。症状严重者的语言能力发育明显的迟滞,有的甚至不发育, 语义形成的能力低下, 有些患者甚至会使用仅有其本人才懂得的词汇。在行为举止方面, 经常出现刻板行为、奇异行为、仪式样动作、自伤、自残性等行为。患者有时会对某一特定的物体表现出特殊的依恋, 甚至不许其他人触及。患者通常情感淡漠, 但是有时候也会情绪反应过度,尤其是别人动了他所不许动的东西的时候,情绪可能会异常冲动。患者认知功能存在障碍, 表现为抽象能力、整合能力及衔接概念的损害。患者还多出现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如嗅觉、触觉和味觉的异常,以及听觉或视觉加工能力发育不全。此外, 有 15%~50% 的孤独症儿童伴有癫发作。一般来说,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智商都很低, 但也有些患者却在计算、音乐、绘画等方面有着超常的能力, 这类患者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孤独症发病于 3 岁以前, 在婴儿早期已经有症状, 只是症状不易被察觉, 家长们往往不能及早发现。其症状随着年龄增长可渐渐地自行改善, 但是其病程发展并无规律性。患者通过系统的特殊教育和行为训练,有 2%~15% 的患者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可接近于常人,生活能自理, 但却仍存在一些言语表达障碍刻和板行为等表现; 此外, 不愿与人接触、性格孤僻的特点则不易纠正。 2 孤独症的心理理论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理论和假说, 试图从基因、神经基础和意识等各个角度解释孤独症的言语、交往能力、社会功能以及想象能力的损伤。心理理论假说便是其中之一。所谓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ToM) ,也成为理论论,指的是个体理解自我和他人的愿望,意图和信念等心理状态, 并依此对行为做出解释和预测的能力。它对人类个体的正常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理论假说被认为是了解孤独症的一个很好的心理学途径。 孤独症患者的心理理论缺陷对于正常的儿童来说,如果在四岁左右能够通过关于心理理论的一级误念任务(first-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