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师范教育实习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主要问J为了阐述方便,这里权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称之为“教学活动二按照流程,幼儿园的教学可分成:观察分析(幼儿)、教学设计、组织教学、监控评价四个环节。我们依此对实习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主要问题,做一简要概括。(一) 对幼儿进行观察与分析中的问题科学的观察不但是尊重幼儿的表现,更是设计教育内容的根据。但是,实习教师的某些表现说明他们还缺乏系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客观表达、分析观察结果的能力。例如,在幼儿的务种自由活动过程中,往往是急于干涉,不能够耐心地等待幼儿将其内在动机和需要展现出来。而对观察结果的描述和分析时,乂往往明显带有个人意见、假设和推论,不能从事实出发,因而使得他们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出现了“盲目性”。(二) 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虽然大多数实习教师都很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创编和分析。然而,在与一些实习教师交流中,笔者发现他们有过分依赖现成的、所谓优秀活动设计,并把其中教学过程简单模拟的现象。也就是说实习教师在设计教育内容时,明显地倾向于忽视对象的适宜性 决定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缺乏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教育内容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将相关学科知识和教法知识迁移到教学设计中的意识和能力。(三)组织教学中的问题实习教师这一环节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体态语表达、口头语表达、与幼儿互动、教学目标完成以及基本技能的运用方面。1、 体态语表达方面。体态语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面部表情、动作传达的信息。它比抽象的语言更具有直观性。美国心理学家伯特认为:交流一项信息的总效果=7%词语+38%声音+55%的面部表情。[2]可见体态语在传达信息方面的重要价值。但是,教学活动中,实习教师体态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例如,教学中存在教师一直“背对”或者“侧对”幼儿的现象;或者虽然“面对”幼儿,但眼神却游离在幼儿群体以外的现象;存在肢体动作幅度过度夸张或者太过拘谨的现象。2、 口头语表达方面。教育中语言是一门艺术,“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口头语言表达仅仅做到标准、清晰、规范还不够,还要实现语言的'儿童化'”。[3]这一“儿童化”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和节奏等方面。从教学实习看,实习教师的曰语表达存在语速太快、语言不精练、语言表达缺少逻辑性、语调缺乏变化甚至还带有严重的语病现象。诸如此类的口语表达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质量。3、 与幼儿互动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有的实习教师总是“唱独角戏”,缺乏对幼儿的提问。有的虽然有一些提问,但是由于问题表达不精练、导致幼儿答非所问,不知所云,或者由于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幼儿思考,结果只是自问自答,草草了事。此外,实习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往往不能很好地I口I应 指准确地或者有鼓励性、激发性的回应。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实习教师与幼儿的有效互动明显不足。4、 教学目标的完成方面。多数实习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确立都比较准确,诃是在教学中,目标完成质量却不容乐观。如一个小班音乐活动,教学内容是一首四句词的短歌。对于难点的地方,怎么教幼儿也唱不准、记不住,而教师只是“我们再来一次”,反复地“机械训练”,致使一个活动进行了40分钟,教学目标还没有实现。5、 教学游戏化方面。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但是实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唱到底”、“一跳到底”、“一说到底”的现象屡见不鲜。游戏出现的频次和质景并不高,更谈不上使游戏与教学的融合甚至整合了。6、基本技能的运用方面。幼儿教师专业技能中,音乐、舞蹈、体育、美术、手工等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不仅“具有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4],而且具有使教学直观化、形象化的功效。但是,即使各项基本技能都不错的实习教师,也很少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己的技能特长。(四)监控和评价环节中的问题活动评论能力是一种需要借助教学实践不断提升的反思能力,但活动评论的习惯和反思方法却需要在职前教育中养成。实习中发现大部分实习教师明显缺乏一定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方法。在其教学反思中常常看到“本次活动中,由于条件限制,重点和难点都没有很好解决。今后需要继续努力”或者“今天的活动中,孩子们很兴奋,秩序很乱,导致目标没有全部达成”等对整个活动抽象的、笼统的陈述。至于活动中的诸如“条件限制”、“幼儿兴奋”等情况,大多数实习教师并没有进行认真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二、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教师教学活动中问题的分析显然,实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与他们缺少教学经验有很大关系。但是,通过对他们的访谈,发现还有其他方面的很多原因。(一) 教育观中的问题教育观是教师对教育对象、教育过程以及教师自身的看法和态度,主要包括儿童观、教学观和教师观。上述实习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与其教育观有一定的关联,具体表现如下:1、 儿童观。实习教师潜意识中还存在着不科学的儿童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