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崇川区十一五规划索引号: FH201-J0000-2007-001 发布机构:区政府发布时间: 2007-1-12 19:33:30 已被阅读: 2936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五”期间,崇川区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先后经历了 2001 年观音山镇划入、狼山旅游度假区划入两次区划调整和 2004 年底财政、经济管理和城市建管等三项体制调整。面对不断变化的区情实际,全区人民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区”、加快“两个率先”进程和建设全省一流主城区的奋斗目标, 坚持“工业兴区、三产富区、科技强区、环境立区”的发展战略不动摇,突出发展重点,放大发展优势,自我加压,团结实干,全面并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国民经济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十五”期间是崇川经济增速最快、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历史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28%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 %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 。2005 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6 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 1亿元,二产增加值 亿元,三产增加值 亿元。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32082 元。实现财政收入 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 和8%, 达到 12470 元和 7025 元。 2、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增长方式有效转变。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二三并举”战略, 积极发展都市型经济。工业经济呈现产业化、外向化、规模化、品牌化和科技化特征。基本形成纺织服装、轻工食品、机械船舶、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产出能力占全区工业的 80% 以上。外向化程度不断加深,引进外资、利用外资的能力不断加强,参与有效提高。“十五”期间,全区累计新办三资企业 175 家。协议注册外资 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 亿美元。共完成进出口总额 47亿美元。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层级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 300 家,产出总量占全区工业 75% 以上。亿元企业 39家,亿元企业在规模工业中占比超过 70% 。品牌战略有效实施,培育中国名牌 1个、省级名牌 11个、市级名牌 21个和省著名商标 5个,“品牌”经济的总量达到全区的 30% 以上。科技创新贡献份额不断提升。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13家,其中国家级 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21% ,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 61% 。 2002 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 100 亿。 2005 年,超过 320 亿。服务业发展领域拓宽。商贸流通、餐饮宾馆等传统服务业不断做大做强,麦德隆、易初莲花等跨国零售集团落户崇川,钟秀路市场群、南大街商业街等专业街区特色鲜明,旅游、信息服务、房地产、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快速。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农业园区建设取得实效,城郊型特色农业发展趋势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发展质态不断提升。2005 年,不含金融、保险、通讯、邮政在内,三次产业占比为 : : ,与“九五”期末相比,一产占比下降 个百分点,三产上升 个百分点。 3、各项改革强力推进,体制机制趋于完善。企业改革取得决定性胜利。 2001 年起,全区上下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总体目标,全力推进以新划入的观音山地区区直属工业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改革工作,先后分流、安置职工 6000 多名,置换退出公有资本 1300 多万元,收回房屋 10多万平方米、土地 500 亩,解决了 4800 多名退休职工的医保问题。2004 年,全区全面完成企业改制工作。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改制企业活力明显增强,整体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事业单位的改革有序推进。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全面取消,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机制逐步完善,村级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4、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建设得到加强。完成社区居委会撤并工作,新组建成 133 个社区居委会。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基本实现了社区干部年轻化、知识化和职业化。和平桥、虹桥和学田街道被评为省级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百花苑和德民社区被评为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小区。连续两届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被评为江苏省科普工作示范城区。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水平列全市前茅,建成了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同步提升。全民健身活动健康发展,学田、和平桥、城东街道获全国体育先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