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A1鲁迅《在酒楼上》A2学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吕纬甫的思想及通过他反映的的鲁迅的思想。A3?周作人:“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钱理群:鲁迅艺术水准最高的“诗化小说”之一。?叶兆言:《在酒楼上》不是鲁迅最有名的小说,但却是鲁迅最好的小说。A4开篇絮语二十世纪前叶,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极大地普及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我们称之为“新青年”,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他以自己特有的怀疑与冷静的态度审视了这场运动的全程,并用自己的笔墨为这一阶段的中国做了深刻的写照。A5小说写于1924年2月16日,后收入《彷徨》集中。1924年的思想界正处于“五四退潮期”,各种保守和反动势力猖獗,新文化势力分化,新青年团体散掉了,北方文坛显出寂寞荒凉的景象。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他不知道革命的主力在哪里,也不知道新的战友在哪里,这位清醒的“中国文化的守夜人”一时看不清历史发展的前景,摆脱不掉独战的悲哀和孤独彷徨状态,表现了一种孤独绝望的无奈。正如他在《题〈彷徨〉》诗中所写的:“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彷徨》收录了鲁迅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11篇小说。这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分水岭。A6?《在酒楼上》以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落潮后不久为背景,表现了主人公吕纬甫由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转而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灵魂的人生悲剧。1、对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2、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3、对大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一、农民:《阿Q正传》、《祝福》、《风波》二、知识分子:《孔乙己》、《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1、“看/被看”“吃/被吃”的情节模式《示众》、《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祝福》、《孔乙己》、《肥皂》、《长明灯》、《铸剑》2、“归乡”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情节模式《伤逝》、《祝福》、《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我”在旅行中绕道访了家乡S城,而S城的状貌使“我”意兴索然。无聊中,在物是人非的“一石居”酒楼楼上,意外遇见了归乡的旧同窗吕纬甫,两人分别谈了分别后各自的去向,谈吕纬甫回乡的缘由,谈未来的人生。通过一番交谈,吕纬甫那并未结束,却又似乎已然结束的一生浮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