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口蹄疫一、概论?口蹄疫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偶蹄动物,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多由病猪(或病牛、羊)传染于人。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唇、舌和四肢、皮肤发生水疱及糜烂。本病一般经过良好,少数患者可并发胃肠炎、神经炎及心肌炎。二、病原学?口蹄疫病毒是多型的,一般常见的有 A、O、 C三型,各型分别又有几个或十几个亚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病毒存在于病畜及病人的水疱、唾液、血液、尿、粪、眼泪及乳汁等处。存在于水疱壁的病毒对外界抵抗力甚强,存在于乳汁、尿中的病毒则较易死亡。一般情况下,病毒在兽毛上能存活两周左右,在土壤中可活到一个月, 在饲料中能生存四个月。但对热、碱水和化学消毒剂都很敏感。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 主要为偶蹄动物,如猪、牛、羊、骆驼及鹿类。单蹄动物如马则不受感染。人不具有传染源的意义。? 2 、传播途径: 本病患者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与病畜接触,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经口腔、咽喉、肠道的黏膜而感染。饮用未经消毒处理的病畜乳汁亦可传染本病。在动物中主要通过饲料传播, 亦可当病畜与健康畜在一容器中饮水时, 通过水传播。? 3、人群易感性及免疫力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本型的持久免疫力。?4、流行特征: 家畜口蹄疫多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而人的口蹄疫常呈散发性。患者一般以小儿发病较多,接触家畜的人员都易得病。发病季节以春夏两季较多,秋冬季则较少。四、发病机理?病毒侵入机体后,首先在入侵部位上皮细胞内增殖,出现浆液性渗出而形成原发性水疱。如机体抵抗力减弱,病毒可进入血液发生毒血症,引起全身发热和全身症状。病毒随血液达到全身各处,在内脏黏膜及皮肤上皮发生损害而引起继发性水疱,常见手掌、手指、足底和足趾。随水疱的发展而融合后破裂时,体温多降至正常,多数病例逐渐好转。五、临床表现潜伏期 2—18天,最常见 3—8天。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但幼儿及年老体弱者症状较重, 全身衰弱的情况亦极明显。多数突然起病,体温上升,头疼及全身不适。 1—2日后口腔黏膜极度充血、水肿与出疹。并具有持续 1—2周的全身反应。典型的疹子是水疱,最常见于口腔黏膜、口周围、唇、舌、鼻翼、手指皱襞与指(趾)端。水疱的发展过程: 透明小水疱——浑浊——溃烂,周围发炎明显,烧妁样疼痛,常伴有流涎、厌食、恶心、呕吐。皮肤上的“原发性疱疹”可先出现于手指或足趾,以后继发于躯干各部,数日后,疱疹可变为脓疱、溃烂,随之患处干燥、结痂,脱痂后皮肤上不留疤痕。一般病人高热于数日内降退。 2周内口腔黏膜与皮肤病变恢复正常。少数病人在病程中出现颈淋巴结肿大,个别患者可出现缓脉、低血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