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西溪印象游记散文(2).docx

格式:docx   大小:32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西溪印象游记散文(2).docx

上传人:我是开始 2020/8/12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西溪印象游记散文(2).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西溪印象游记散文西溪古镇,位于7工苏省东台市西郊,古运盐河畔,系东台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两淮海盐文化的起源地,素有先有西溪,后有东台”之说。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建镇,隶届于扬州府海陵县(今泰州市),直至活乾隆 33年,建东台县,西溪始届东台。来到西溪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牌楼,牌楼上 西溪胜境”四个大字金光灿灿,一股千年的古韵扑面而来。牌楼两侧,一副主联 唐塔破云天泰山寺香客盈门听黄海四时涛声白里,晏溪控胜地犁木街商民接踵看西城八景风雅千年 ”写尽西溪的古今;一副副联古塔古桥古寺古往今来存古韵,先民先贾先贤先忧后乐作先声 ”道尽西溪的风韵。漫步于泰山景观大道,宵石路面镌刻精美的云水图案使人犹如漫步云■端,耳畔传来泰山护国禅寺的悠悠钟声和梵音神唱,通圣桥下,晏溪河水汩汩流淌,丝丝细雨随风拂面,鼻端飘来阵阵仲春草木的活香,仿佛慢慢步入了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画卷。泰山寺前,三桥并驾。中间是通圣桥,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桥长22米,拱高5。5米,桥宽5。2米,砖石结构,拱形单孔。近水的基座上巨型条石两面相对,如同一双慧眼,阅尽世问的风云变幻,桥栏和桥面均由宵砖筑成,一身宵黛,古朴沧桑。跨越晏溪河,紧接泰山寺。经过此桥,即可入寺拜见儒释道诸教之圣祖,修身积善,至臻圣贤,故名通圣桥。两边分别是通贤桥和通善桥,善、贤、圣,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先贤先哲们毕生追求的目标,走过三桥,即走过了历史,走过了人生。西溪自古寺院众多,泰山寺是苏北最大的寺庙之一。门口一对石狮镇守山门,山门宵墙黛瓦,大红拱门,门头题泰山护国神林’六个金色大字。寺内建有天王殿、地王殿、大雄宝殿和碧霞宫四座正殿。大雄宝殿后有座土山叫天妃山,碧霞宫就建在山上。碧霞宫飞檐翅角,金碧辉煌。一楼供奉着东岳大帝的女儿泰山神女碧霞娘娘,故寺庙称为泰山寺,殿内三尊碧霞娘娘,锦衣彩带,神采奕奕。二楼供奉的是千手观音,慈眉善目,法像庄严。释道两家同住一楼,令人扼腕赞叹,啧啧称奇。泰山寺更有寺五庙”之说,民间传说在西溪遭遇洪灾之时,灾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神农,关公,岳王,华佗,鲁班诸神化为普通农夫、工匠、医生帮助灾民治病救灾,重建家园,白姓为感念诸神恩德,在寺内立像供奉,四时祭拜。诸神同居一寺,尽显法海圆融”。西溪遗存丰富,西溪塔影”为东台八景之一,说的是古运盐河边上的唐塔一一海春轩塔。海春轩塔,位于西溪泰河北侧,建于唐修于宋,为 内唐外宋”、塔抱塔”结构的两层砖塔,迄今己有1380余年。相传唐代的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幼时随母曾住过西溪。那时,西溪为海边渔村,渔民出海捕捞,每遇浓雾或风浪,便有海难发生,给渔民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尉迟母是一位心地善良之人,每见此景,总是伤痈不已,但乂无力相助,只好嘱咐尉迟敬德: 今后如有出头之日,定要在这里建座塔,塔上点起大灯,让渔民出海能辨活方向,少出人命事故,这才是你的为人之道啊! ”尉迟敬德答道:孩儿定谨遵母命。”后来,尉迟敬德辅佐李世民开天下,果然出人头地。发迹后的尉迟敬德,没有忘记母亲的嘱托。他奏请唐太宗李世民,在西溪建塔,太宗准奏。所以西溪白姓称此塔为孝母塔”、一称尉迟塔”,乂称镇海塔”,共七级八面,高二十一米,塔的宝顶为铁覆盆、相轮、铜葫芦组成,用锋火铜”铸成,随着日照光线不同,能变幻成七种色彩,起到导航作用。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