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水土保持术语 综合术语水土流失: 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 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水的损失: 大于土壤入渗强度的雨水或融雪水因重力作用而沿坡面流失的现象。水土流失类型: 根据引发水土流失的主要作用力的不同而划分的水土流失类别。水土流失形式: 在作用力相同的情况下,水土流失所表现出的不同方式。水土流失区: 水土流失比较集中, 年土壤侵蚀量超过相应的容许土壤流失量的地域。水土流失面积: 土壤侵蚀强度为轻度和轻度以上的土地面积,亦称土壤侵蚀面积。水土流失规律: 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与其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容许土壤流失量: 根据保持土壤资源及其生产能力而确定的年土壤流失量上限,通常小于或等于成土速率。对于坡耕地,是指维持土壤肥力,保持作物在长时期内能经济、持续、稳定地获得高产所容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水土保持: 防治水土流失, 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 力, 减轻洪水、干旱和风沙灾害, 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水土保持措施: 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工程、植物和耕作等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的总称。水土保持设施: 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各类人工建筑物、自然和人工植被、以及自然地物的总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按照水土流失规律、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实现对流域( 或区域) 水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的活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为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而进行的水土流失防治活动。小流域:面积不超过 50 km 2 的集水单元。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预防、治理和开发相结合, 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的最佳配置,实现从坡面到沟道、从上游到下游的全面防治,在流域内形成完整、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 体系,既在总体上,又在单项措施上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达到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流域内水土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水土流失防治活动。小流域经济: 以小流域范为单元,在规模化、集约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化、商品化农业生产模式。土地沙化: 由于土壤侵蚀,表土失去细粒(粉粒、粘粒)而逐渐粗化,或由于流沙(泥沙)入侵,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的现象。风沙流: 沙粒被风扬起并随风沿地面及近地空间搬运前进形成的挟沙气流。当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出现空气相当浑浊,水平能见度为 1km-10k m 的天气现象,称为扬沙。当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出现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 1km 的天气现象,称为沙尘暴。沙漠: 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沙吹蚀强烈,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发育的地域。荒漠化: 在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干旱的亚湿润区,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现象,包括水土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退化以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等引起的土地生产力的下降或丧失。按其成因可分为水蚀荒漠化、风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和其它因素造成的荒漠. 化等类型。沙质荒漠化: 在具有沙质地表物质组成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 使原来非沙质荒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显著特征,从而导致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并产生荒漠景观的生态环境退化现象,亦称沙漠化。石漠化: 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草场退化: 草场草群矮化、稀疏,优良牧草衰退,产草量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等逆向性演替的现象。土壤侵蚀与泥沙土壤侵蚀: 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土壤或其它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自然侵蚀: 在不受人为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土壤侵蚀。人为侵蚀: 由人类活动,如开矿、修路、工程建设以及滥伐、滥垦、滥牧、不合理耕作等,引起的土壤侵蚀。土壤侵蚀类型: 按照侵蚀营力的不同而划分的土壤侵蚀类别,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 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等。土壤侵蚀形式: 在同一侵蚀营力作用下,土壤侵蚀所表现出的不同方式。土壤侵蚀规律: 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与各种影响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侵蚀营力: 导致土壤侵蚀的作用力,包括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自然营力及人类对土地破坏的作用力。水力侵蚀: 土壤及其母质或其它地面组成物质在降雨、径流等水体作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