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太极心得样稿.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太极心得样稿.doc

上传人:书犹药也 2020/11/17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太极心得样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太极拳《拳论》说:&quot;理不明,延明师;路不通,访良友。我见到部分太极拳武馆、武校中,部分曾拿过国家级、省级比赛冠军、亚军太极拳修炼者,她们基础上现在全部是教练员,有还任馆长、校长等职。不过因为不明拳理,不知太极较高境界,所以当在比赛中拿到名次后惰于练拳,给人有&quot;苗青壮而未结穗&quot;感觉。多年跟随师父----陈正雷****练,现将师父三层九段论公之于众,方便共同研练、共同提升。<br****练太极拳如同学生上学,可分成小学、中学、大学三阶段;又如同上楼梯,不经过一楼就上不了二楼。必得一步一个脚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层夫全部有一定验证、标志,表示功夫现有水平。从体用技击意义方面而言,可分为用技(懂劲)、用气(化劲、太极境)、用神(灵劲、无极境)三个层次;从练新拳步骤和方法而言,可分为九段。
第一层功夫,从体用技击意义上来看,由开始没有内所气到引得内气,进而由内气渐足,再到通周天这个阶段。击技较微,但可用四正四偶即&quot;朋、捋、挤、按、采、列、肘、靠&quot;等技功去取胜于人,所以要概括成用技阶段。练拳时,从身体直接感觉而言,这个阶段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和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从练拳步骤和方法而言,可经历以下六个阶段。&#160;&#160;
一、熟套路、明姿势。&#160;&#160;
套路是太极拳整套架式,姿势是整个架式动作结构。初课时关键侧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合适注意姿势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练****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需让&quot;明&quot;师去正架,侧重于姿势正确,只有这么才能牵动内气。因为太极拳是动中求静,以外有动作去牵引体内先天真气。所以练拳时必需排除杂念,保持头脑清静,只有这么才有利于收敛内气,引得真气先天之气在体内鼓荡。《拳论》说:&quot;静养灵根气养神&quot;所谓养根&quot;根&quot;就是根本,即肾脏先天混元之真气,也就是下丹气、命根元气,是人体&quot;发电机&quot;,一切拳法,气功全部以后处进行开发。怎样才能引动内气(真气、元气)?要求必需&quot;静&quot;。怎样才能&quot;静&quot;?要求必需&quot;松&quot;。这就是儒家所谓&quot;松以后可静&quot;。这一阶段如同学生写字,只要求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画,组成方块就行,让人一看,你打是太极拳,有这个味就行。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保持中正,做到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笔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端,手足颤动等现象,不宜深究,但运动方位、角度、次序必需绝对正确,努力争取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遂,如天天能练10遍拳左右,两个月就可熟练套路。
二、在熟练套路以后,这一阶段关键纠决这一问题关键,就是要早、晚坚持练桩功。
陈氏太极拳老前辈讲:欲求高功夫,必需多站桩,站桩为换劲之根****而久之,能使弱者变强,拙者化灵。所以拳谚有练拳不练桩步,房屋无梁柱。经过练《陈氏太极养生功》(陈正协著)中无极浑圆桩,一可增加腿部力量支撑力,二可体会到放松感觉,三可快速增加内气。《拳论说:&quot;身必以端正为体,以周身自然为妙。&quot;也就是说套路架式练****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quot;端正&quot;可了解为身躯四肢和头位置中正,即身体不偏不倚之意,也可了解成在歪斜情况下曲中求直,保持相对平衡之意,如老架一路中&quot;斜行&quot;动作,就是讲曲中求直。只有下盘稳固,才能放松。为做到这一要求,要多练拳,多站桩,注意松胯、屈膝、圆裆保持立身中正。随腿部力量增加,方法放松,可使胸、肾、肘部位及膈肌自然下沉,体内气机升降协调(鼻吸体内先天气,真气提升,外气从鼻孔入而下降,旧称阖。此时百脉皆开,下命和上性相合,旧称橐。鼻呼,体内先天气,真气下降,外气从鼻孔出而上升,旧称辟。此时百脉也全部张开,上位和下命又相会,旧称龠),呼吸自然,肺活量增,第一阶段诸毛病就消除。这一阶段大约需3至4个月,身法已得到调整,姿势已基础正确,已经有内气活动感觉,一开一合双手掌心劳宫穴及双脚足心涌泉穴会出现发烧、发麻、发凉、发胀感,腹部发烧并有&quot;雷鸣&quot;(即肠鸣音)。另外,身体还可出现大、小、轻、重、光亮、痒、跳等感觉,以上这些感慨现象在练拳中出现其中之一,我们便称之为&quot;得气感&quot;,已引动了内气。如有人在练&quot;金刚捣碓&quot;握拳举右手时,胳膊、肘会自动往上跑,属得气感现象。
三、疏经络、引内气
经络遍布周身,内连脏腑,外系肌表,沟通人体上下表里,是调整机体和内气运行通道。俗语说人活一口气,气分为禀赋于父母先天元气(真气),和饮食物化生水谷之精气,称为内气。还有口鼻吸入大自然之气,称外气。《拳论》说:&quot;气者,生之本,经者,气之路,经不通则气不行。&quot;又说:&quot;以吾身自有之元气,运气吾身&quot;,&quot;以气运气,一气贯通&quot;。以有形动作,具体一招一势,经过放松、入静等手段,配合意念和呼气,由外气(鼻呼鼻入)引动下丹田肾脏之真气,日积月久内气充足后冲贯百脉,使经络通畅无阴。一开一合,内气上下鼓荡,达一气贯通。何谓&quot;一气贯通&quot;?即气通大小周天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