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方法探讨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 要十九大报告和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是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本文以矿区型区/县为研究对象,探讨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对矿区进行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可在该区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工程建设过程中,在维护区域地质环境系统结构不破坏、功能不退化的前提下,分析得出地质环境稳定性和质量对矿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质;环境;承载力;规划
0 引言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机制构建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完善科学的空间规划体系,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监管,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改革部署。
矿区型区/县地质环境复杂,存在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及水土环境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本文以矿区型区/县为研究对象,探讨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对矿区进行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可在该区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工程建设过程中,在维护区域地质环境系统结构不破坏、功能不退化的前提下,分析得出地质环境稳定性和质量对矿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监测预警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可为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绿色矿山建设、区域国土规划编制及相关规划合理性的审查提供重要依据,并为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建设提供支撑。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选取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矿区区域范围内有大量矿业用地,鉴于其用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应首先梳理评价区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和关键地质环境问题,遴选出地质环境承载对象中约束、限制的主要因子。评价因子主要包括: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构造稳定性、地面沉降、水土环境、地质遗迹等。根据区域地质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结合矿区发展中遇到的重要地质环境问题,构建适宜于矿区这类资源型地区的地质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区域国土功能定位和地质环境特征,以地质环境问题为导向。选取表征地质环境特征和突出优势的指标,即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益的指標,例如适宜地下空间开发区域、富硒土地分布、地下蓄水结构、浅层低温能分布区域等。
选取反映地质环境问题等限制性的指标,根据对国土开发的限制程度将因子分为两类:较强限制因子与强限制因子。通常,强限制因子包括:活动断裂(能发生8级以上地震)及影响区、生态红线、地质公园、难以治理的采空塌陷区、重要地质遗迹和湿地等。较强限制因子包括:突发性地质灾害、地震活动及地震断裂带、地质遗迹、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水土环境质量等;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