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习雷锋精神
何为雷锋精神?
60年代雷锋=真善美
生于1960年的市民韩振华用“席卷中国”来形容60年代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行动热潮。在“60后”眼里,“雷锋”两个字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雷锋精神成了“真善美”的象征。
韩振华回忆小学生活,每天上课前要喊口号,上课时老师会专门讲雷锋叔叔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学校的墙上标语写的、黑板报上刊登的、宣传栏里贴的、“大喇叭”里广播的,全是关于学习雷锋的宣传内容。
70年代雷锋=爱憎分明
“雷锋在党的教导下,能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那时候我们都要学习雷锋叔叔鲜明的阶级立场和爱憎分明的革命精神。”
70年代中期,十几岁的韩振华当时正在上中学,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宣传雷锋精神强调的是他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那时候,老师和家里的长辈教育我们长大了不能忘本,也要我们记住我们能吃得饱穿得暖都是因为共产党。”
90年代雷锋=爱岗敬业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改革进入高潮。时代变了,雷锋精神在这一个时期的诠释也就发生了变化。
1991年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雷锋精神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随后,学雷锋活动重点转移到了“在岗位上体现出奉献精神”,先后涌现出不少像李素丽这样在平凡岗位上做出成绩做出贡献的“岗位模范”。
80年代雷锋=钉子精神
在上世纪80年代,学习雷锋的“一切行动听指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和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将雷锋精神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这些概念成为那个时代学习雷锋精神的主旋律。
韩振华从第一年当学徒,就参加了厂里举办的学习班,一方面是由师傅带着学技术,另一方面就是要学文化、学政治,“人人学雷锋、个个争先进”“学习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
21世纪雷锋=?
“学雷锋”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举动,无论社会多么浮躁、功利之风如何盛行,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等道德价值的弘扬不能放弃。在本报此前一系列《平凡的良心》报道中,75岁坚持数十年在天安门广场上捡垃圾的刘玉珍老人,让我们看到了坚守;发现大火时没有独自逃生、而是逐一拍开邻居房门的12岁小姑娘夏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他们或许是21世纪雷锋精神的最好注释。
吴菊萍:托住生命的最美妈妈
她是一个普通的公司员工,她是一个7个月孩子的年轻妈妈,在偶遇惨剧即将发生时,她义无反顾地伸开双臂,徒手接住从10楼坠落的女童,被称为“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义举,感动了无数人。大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吴菊萍的敬意。
刁娜:山东“最美女孩”
山东烟台发生的“最美女孩”车流中勇救伤者则感人至深,荡气回肠。这些让人眼热的场景都在真切地告诉我们:只要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就能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