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
吉大二院
申经内科闫伟
●第六节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又称为原发性SAH,是指脑底部
或脑表面的软脑膜血管非外伤性破裂出
血,血液直接流人蛛网膜下腔的急性出
血性脑血管病
◆与脑实质内出血后,血液穿破脑组织
再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继发性SAH有所区
别
(-)SAH的病因
动脉瘤→先天性
动脉粥样硬化性
脑血管畸形
其他→ moyamoya病
动脉炎
(二)发病机制
◆先天性动脉瘤
动脉内弹力层和肌层先天缺陷,但少儿
期却甚少被发现,随年龄增长,受动脉
硬化、血流冲击等后天因素的长期作用,
管壁薄弱部位逐渐向外膨胀突出,最终
形成囊状动脉瘤。
动脉瘤发生的常见部位
◆动脉瘤最常发生在 Willis环及其分叉处
%-90%位于前循环,最常见的3个部位是:
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连接处(40%)、
前交通动脉(30%)
大脑中动脉在外侧裂的第一个主要分支处
后循环最常见于基底动脉尖端或推动脉与小
脑后下动尿的连接处
动脉瘤的组成
◆典型的动脉瘤
内膜+外膜壁薄,易破损
◆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
以脑底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
动脉中的纤维组织替代了肌层,内弹力层变性、
断裂+胆固醇沉积于内膜,经血流冲击动脉逐
渐扩张,形成顺动脉长轴方向增粗扩大呈纺锤
状的梭形动脉瘤。
●脑血管畸形
◆多为脑动静脉畸形,以大脑半球表面特
别是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顶、颞叶外侧
面最多。畸形血管交织成团,管壁薄弱
处于破裂的临界状态。
动脉瘤→先天性
动脉粥样硬化性
脑血管畸形
血压突然增高
其他→ moyamoya病
自发
动脉炎
颅内出血→颅腔内容物增加→颅内高压
↓流入
破坏←血液→脑、脊蛛网膜下腔、脑神经及脊神经
↓产生
周围蛛网膜下腔间隙→反复出血
↓阻塞
血管活
症状加重
脑脊液循环通道→脑脊液回流吸收受阻
性物质→梗阻性脑积水、高颅压→脑疝
↓刺激
血管痉挛→脑梗塞
(三)病理
血液溢人脑蛛网膜下腔后主要在脑底部各脑池
中沉积,呈紫红色。
◆血液凝结后,颅底的血管、神经可被掩盖,常
可见破裂的动脉瘤或病变的血管,通常距破裂
处越近者出血量也越多。
脑膜可见无菌性炎性反应
◆血液可流人脊蛛网膜下腔,甚至逆流入脑室系
有脑积水者可示脑室扩大
◆有血管痉挛者脑内可见梗死灶
(四)临床表现
◆易患年龄:青壮年
◆起病突然
◆诱因:激动、活动、咳嗽、排便等
◆常见症状:
1、突发剧烈难忍的头痈,呈胀痛或炸裂
样痛,位于前额、枕部或全头痛,可向
项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