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痤疮的定义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多发于青春期。中医又称“酒刺”、“粉刺”、“肺风粉刺”,俗称“暗疮”、“青春痘”等。中医病机现代中医多认为痤疮总的病机是内热炽盛,外受风邪。病因大概总结为以下五点: 1、体内阳热偏盛, 肺经蕴热,又感风邪,熏蒸于面而发; 2、或过食辛辣滋腻之品,酿生湿热结于肠腑,不能下达反上蒸于肌肤而成; 3、或脾虚生痰,郁而化热,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瘀, 痰瘀互结,凝滞肌肤所致。 4、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郁化火, 冲任失调而致。 5、外感毒邪,毒热互结,日久阻滞经络, 气血瘀滞而成。辩证分型及治法临床可分为肺经风热、肠胃湿热、痰湿瘀滞、冲任不调、痰瘀毒滞五型。痤疮的中医治疗分为内治和外治。中医外治法具有使用简便,易于掌握,安全可靠, 副作用小的优势,既可单独外用,亦可结合内服药治疗,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主要指不经口服给药,而从体表皮肤及黏膜等途径用中草药进行敷、贴、浴、封、熏、洗、灸、扑、点、涂、擦等来治疗皮肤科疾病的方法。清代外治大师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曰: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而能补内治之不及此也。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分类一、中药外治: 按剂型分:洗剂、膏剂、散剂、酊剂、涂膜剂等按用法分:湿敷、熏蒸、中药面膜等。二、特色疗法: 主要有刺络拔罐放血、火针疗法、刮痧、耳尖放血、耳穴压豆、自血疗法等。中药外治篇总结治疗痤疮的中药外用基础方有三黄洗剂、颠倒散、五味消毒饮等常用加味中药: 1、清热解毒:金银花、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蒲公英、苦参、野菊花、牛黄、紫花地丁、连翘、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等 2、消肿散结:山慈菇、夏枯草、浙贝母、皂荚刺 3、活血祛瘀:丹参、红花、桃仁、三七、乳香、没药等 4、清凉止痒:冰片、薄荷、滑石粉、珍珠、炉甘石等三黄洗剂【组成】:黄芩、黄连、黄柏、苦参各 20g 【制法】:加水煎煮取药液待用。【用法】:待药液放温后清洗面部,早晚各 1 次,每次 15-20 分钟。【功能】:干燥、清凉、止痒,消炎杀菌。洗剂颠倒散洗剂【组成】:硫黄, 生大黄各 克, 石灰水 100 毫升。【制法】:将硫黄、大黄研极细末后,加入石灰水(将石灰与水搅浑,待澄清后取中清水) 100 毫升混和即成。【用法】:外搽患处,每日 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