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六) 31、张会汾张会汾( 1918-1941 ), 马家埠镇北双村人。他自幼聪慧过人, 先在本村小学读书, 后在安驾庄“两等”小学高小毕业, 继赴泰安师范就读。在学生期间, 就济公好义, 富于献身精神, 每见贫苦同学有困难, 便倾囊相助。遇有乡间农民进城缴粮,受到污吏刁难时,就联合同学向粮房进行斗争, 保护农民的权益。 1937 年,“”事变后, 学校被迫解散, 张会汾和其他青年含愤回家。这年冬天, 才新婚 3 天的张会汾经胞兄张伯源介绍,毅然离乡背井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 1938 年冬, 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改编为八路军东进支部第六支队后, 他被分配到第六支队独立团工作。 1939 年 11月, 曾参加过著名陆房战斗, 后随部队升级到八路军的三五三旅十团二营一连任支部书记兼指导员。在战斗中, 他勇猛善战,指挥灵活,曾多受到上级的嘉奖。 1941 年5月,在鲁西鄄城和日军遭遇, 身受重伤, 他忍着剧痛, 仍坚持指挥, 在掩护部队安全转移时, 又中数弹, 壮烈殉国, 时年 23岁。 2 32 、梁玉如梁玉如( 1918-1989 ) ,安驾庄镇上庄炉村人。梁玉如于 1938 年1月, 参加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后调一一五师六入六团任宣传干事, 泰西军政干部学校教育主任, 泰西专署办公室主任等职。 1950 年后, 曾任中共浙江省象山县县委书记、宁波市副市长、代市长、浙江省政协副秘书长。 1989 年病逝,终年 71 岁。 33、陆维新陆维新( 1919-1946 ), 安驾庄镇李家店村人。出生在一个纯朴的农民家庭里。自幼受其父忠诚处世的熏陶。 8 岁进入本村初级学堂就读。启蒙教师陈秉常教学有方, 陆维新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异,每次考试名列前茅。 1932 年, 陆维新考入安驾庄高级小学, 由于校长李守伦、教师梁立固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他以抗日为动力,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在安驾庄高小获得优异成绩。毕业后考入泰安省立第三中学。陆维新在中学求学期间, 爱国名将冯玉祥在普照寺召集泰安三处中学的全体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并重点讲述了 3 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和罪行, 要求学生学好本领, 爱国抗日。陆维新在中学时代就奠定了抗日救国的决心。 1937 年“”事变,在这危急关头,陆维新加入共产党。 1938 年5月, 由夏张崔子明部介绍, 赴铁道东蒙阴且郭纪涛部学习。结业后,参加了武圣域领导的抗日部队。入伍后, 任连文化教员, 向战士讲的抗日救国的道理, 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不久, 被提升为连指导员。在著名的无梁店战斗中, 他率领战士打坏日军汽车一辆,缴获大盖枪多支,荣立战功,被提升为副团长。后来调延安抗大学习。 1942 年, 抗大丝业时曾与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合影留念。陆维新抗大毕业后, 转战南北, 浴血奋战。虽带领部队多次路过本村,却“三过家门而不入”。由于他无私忘我, 英勇善战,后被提升为团政委。 1946 年3 月邹平战斗中,攻城受阻。陆维新不顾首长和同志们的劝阻, 脱掉上衣, 冲到城下,爬上云梯,带领战士打开了城墙的缺口。激战中,他身负重伤,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时年仅 27 岁。 34 、孟华轩孟华轩( 1919-1993 ),女, 原名孟秀珍, 安驾庄镇后寨子村人。出生于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