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
名词解释题填空题简答题问答题计算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
土地——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水文地质、动物、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历史综合体。
土地利用——由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科学技术和人的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土地可利用面积——在当前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条件下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
土地利用集约度——在单位面积(一亩)土地上投入的技术资金、劳动力的多少。
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结构——在一个地区范围内用于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
区位规律——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方进行同类活动能够获取更大的效益。
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实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共给与总需求。
土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评定土地对于某些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土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的生产能力以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上所能维持供养的人口数量。
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即指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对区域各种土地的利用类型,不同方式及其质量,结构与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作的分析。
土地利用分区——依据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规模及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划分土地利用的基本单元,地域或用地类型的过程。
趋势预测——由过去的变动趋势外延而得到未来的状况。
水土资源平衡——综合考虑地区内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而进行的各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外的土地利用规划,是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计划——指国家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作出部署和安排的中期和年度计划。
简答题:
土地利用目的及合理利用土地的衡量准则
目的:①向土地获取更多的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
②向土地索取活动场所和生产基地
准则:①是否从环境资源利用中取得最大的经济效应
②是否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环境并保护好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各种环境资源(生态效益)
③是否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程序
①系统分析阶段②系统综合阶段:系统设计、系统评价③系统决策阶段④系统实施阶段
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原则
①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
②因地制宜原则(平原:防洪排涝、降低底下水位。丘陵:防止水土流失,修筑梯田,地尽其利)
③综合效益原则
④逐级控制原则(分级调控、分级管理:全衡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