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创业时代的热情与焦虑 2015 年5月7 日,李克强视察中关村,在 3W 创业咖啡馆喝咖啡。目前中均每分钟诞生 7 家公司, 但观察者们认为浮躁是普遍问题要说今年财经界最爱喝的饮品,恐怕当数咖啡了。 5月7 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 3W 咖啡馆喝了一杯香草卡布奇诺。 5月 20 日, 证监会主席肖钢又在武汉的光谷创业咖啡馆与创业者品咖啡、聊股市。如果说,前两年的创业潮还只是一股股细流,在少数群体中涌动。那么今年以来,创业热情已经在全社会掀起澎湃之势。今年 3 月的两会上,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李克强指出,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在这股热潮中,创业者是参与者,政府是保障者,投资人是扶植者, 还有一种人, 可以说是创业的推动者、观察者和感知者, 那就是为创业服务的人。他们有的帮助创业者成长,有的为创业者和投资者牵线搭桥,还有的给创业者提供最初的办公场所。他们感知到创业环境的从冷至热,他们见证了创业者的成功和失败, 他们每天都在思考中国式创业的现在和未来。第四次创业热潮“热锅”,这是创业管理服务机构飞马旅创始人兼 CEO 袁岳对当下创业氛围的注解。一个数据可以支持他的论点――目前, 中均每分钟就会诞生 7 家公司。有人说, 中国正迎来第四次创业热潮。前三次是: 改革开放初期以王石、任正非为代表的“个体户潮”; 上世纪 90 年代初以潘石屹、俞敏洪为代表的“下海潮”; 上世纪末以马云、马化腾为代表的“互联网潮”。四次热潮中,袁岳踏准了两次。第一次是在 1992 年,他放弃司法部的工作, 创办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 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研究咨询领域的领军者。第二次是在 2011 年,他与汉庭创始人季琦、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等多位企业家, 在北京中关村共同发起创立中国首家创业项目专业管理支持机构飞马旅,并担任 CEO 。飞马旅成立之初, 中国的创业大环境还不怎么明朗, 但袁岳和其他创始人都充满信心。“那时候政府还没有像今天这么号召和支持创业,但我们看到了互联网企业的巨大潜力。我过去是做信息数据与咨询服务的,对各类企业的发展非常敏感,我看到这当中成长最快的就是互联网企业。所以我们共同相信, 这个领域是经济增长的快车道。”袁岳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也是 2011 年,也在中关村,另一个人也嗅到了创业热潮的气息。当时 32 岁的苏? (音同地)曾是一家公司的投资总监,接触过约 2000 家互联网企业,他发现国内的创业服务跟不上创业团队的发展。苏? 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2011 年,德者到中国写一篇关于创业的报道, 他认为下一个超越美国硅谷的地方一定在北京, 一定是中关村。”苏? 决定在这里开一个聚集创业者的咖啡馆,这就是中国最早最知名的创业咖啡馆――车库咖啡。尽管当时中关村已有 150 多个创业孵化器, 但车库是其中门槛最低的, 因此这里成了中国创业环境的“神经末梢”,敏锐地感知着市场的热度。开张第一个月, 店里只来了两个团队 6 个人, 还都是苏? 的朋友。但很快, 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不久,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和时任证监会主席的郭树清来视察, 让这个 800 多平方米、 24 小时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