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台湾佛教发展中的经济因素资料.pdf

格式:pdf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台湾佛教发展中的经济因素资料.pdf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5/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台湾佛教发展中的经济因素资料.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台湾佛教发展中的经济因素张文彪伴随着台湾社会转型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结构出现日益分化趋向,由此导致佛教自身的不断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寺院、教义和经济利益的分化。财富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台湾佛教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不仅佛教在规模上的迅速膨胀与台湾社会的富裕程度有着直接的关联,而且由于佛教拥有巨额的财富而使教内外对于经济利益与传统教义的矛盾提出了种种问题,这些事实上已经成为现代台湾佛教应答现实社会提出的诸多挑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台湾佛教逐步实现适应现代社会所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关键词:台湾佛教经济利益工商业者经济矛盾作者张文彪,1961年生,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一、变化中台湾佛教的经济基础台湾佛教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尤其是佛光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中台山等四大道场势力的兴起,显然与台湾社会早期的社会经济起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后来更是随着台湾政治体制的“解严”,社会经济实力再度提升,佛教的扩张再度找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愈是在转型变革的时代,思想文化的活跃性和影响力愈是空前和深远。台湾的社会转型,连同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政治变革,触及到整个社会基础的转变问题,民众在失去精神重心和价值依托的情况下,尤其需要超越的宗教精神的滋润。这种超越的精神滋润不仅针对普遍的社会民众, 而且在影响社会潮流的方向上更多地指向是当地的工商企业界。事实上,台湾佛教在规模上真正实现大幅度扩张是在2 o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这个时期也是台湾商业社会进入比较成熟阶段,社会财富得到大量的积累,而台湾佛教的经济来源基本上是靠信徒的捐献,这与社会富裕程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虽然台湾经济发展在1966年就开始起步了,但它对人们宗教行为和信念的影响却需要在一段时期以后才会出现,这一阶段佛教的发展还仅仅表现为进香人数的增加和各类佛教组织的经济状况有了一定的好转。由于就业机会增多,人口的流动性加大,都市化程度加深, 心灵的疏离感也相对强烈。但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台湾佛教把自身的扩张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就拿佛光山的势力拓展来说,在其早期,当主持星云法师把自己的传教重心由宜兰转向高雄之时,台湾南部的经济发展也正处在一个急剧上升的阶段,开万方数据台湾佛教发展中的经济因素办了一个又一个的出口加工区。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经济发展导致了农村年轻的劳动力纷纷投入大都市边缘的加工厂,而这时星云的佛光山刚好在高雄的大树乡出现。许多离乡背井的“田庄少年”,为了寻找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便在精于宣传、擅长说教的星云的引导下,成为佛光山初期的基本信众。当然,肯定不是每一个富裕之后并希望在佛教领域寻找精神寄托的台湾人都详细地认识佛教教义和它的象征意义,他们不断地前往寺院拜佛许愿也并不是要使他们平常的心愿,即与健康、富有、成功有关的心愿得到实现。他们在精神上有积聚一种“功德”的观念。人们所说的功德是指一种有助于消除消极心理因素的积极心理因素。因此,这些人心中的主导思想应该是通过“功德的积累”来改善和净化这个社会以及自己的思想的流变。正是在富裕的基础之上,社会一定群体出现了这样一种心理需求,台湾的各大佛教组织的大规模发展才得以在广泛吸收众多信徒,形成跨区域影响的大道场的宗教条件下逐步实现。台湾佛教组织结构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私有制。由于许多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