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财政投融资政策发展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70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财政投融资政策发展研究.doc

上传人:sssmppp 2021/1/21 文件大小:7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财政投融资政策发展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财政投融资政策发展研究
编者按:本主要从财政投融资的特点、作用和必要性;我国 旧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问题分析;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强化和 完善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 段的需要、财政投融资的根本作用在于充实社会先行资本、 财政投融资的目标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投融资体制还 能平衡资金在国民经济三大部门间的分配等,具体资料请 见:
摘要:在目前通货紧缩,消费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强化 财政投融资体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扩大内需,促 进经济进一步稳定、持续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 过对我国现行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分析,提出了今后如何强化 与完善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看法。
财政投融资是在一般财政预算无偿分配以外,由财政部 门直接管理和调控,按照信用原则有偿筹集和使用资金的活 动。自80年代我国开始发行生产建设性国债,政策性银行 投入运转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财政投融资体制,对推动 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体制运 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财政投资日益弱化,财 政投融资渠道单一,财政信用与商业信用界限不清,财政投
资重复、低效等。面临新形势的需要,旧的财政投融资体制 亟需强化、完善。
一、财政投融资的特点、作用和必要性
(一) 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根 据穆斯格雷夫的“发展型”公共支出模型,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国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公共部门投资在国民总投资中占 有相当高的比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飞”奠定基础。进 入中级阶段之后,公共部门投资逐步成为私人部门投资的补 充。而在经济发展的所有阶段都存在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始 终要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来进行宏观调节。我国尚处在经济发 展的初级阶段,脱胎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的年代又不长,市场失灵的现象还相当突出,因而财政投融 资的调控作用必不可少。
(二) 财政投融资的根本作用在于充实社会先行资本, 填补财政预算无偿投资和一般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财政投 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在一定程度上按照 信用原则组织经营。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准公共产品,这 类产品若完全依赖财政无偿投资,因财力有限势必出现“瓶 颈”制约,供给不足;若完全依靠企业筹资,银行融资,因 准公共产品“效益外溢”的特点,供给更加不足甚至无人投 资。所以在私人产品与私人投资、纯公共产品与财政无偿投 资大体对应平衡的情况下,财政投融资介于二者之间,填补
了准公共产品投资的空白。
(三)财政投融资的目标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建立对 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诱导机制,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 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财政投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表现 为短期内“数量增加”,更表现为长期内“质量的提高”。1996 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 基本解决,结构调整的问题更加突出。我国预算内财力贫乏, 而财政投融资作为一个投融资体系,直接把资金引入优先领 域,形成一种“财政投融资先行一商业银行投融资跟踪一企 业投资随后”的连锁反应机制。
(四)在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加强财 政投融资又与反经济周期目标相吻合1998年中央银行六次 降息,货币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由于真实利率高于名 义利率,居民对货币的灵活性偏好,企业预算约束硬化以及 货币政策时滞等原因,货币政策的效力一时还不能显现。而 财政扩张作用直接、力度大,特别适合在经济全面萧条时采 用。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不外乎两种手段, 一是减税,二是增支。减税在1998年上半年已经启动,但 我国财政的困境使减稅的空间不大,增加财政投资是必然选 择。就启动内需的两大支柱消费推动和投资拉动来说,投资 拉动也是现实选择。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从需求拉动因 素看,投资约占个百分点,消费约占个百分点,净出口约占
个百分点。1998年以来,消费市场持续低迷,从需求走势看,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稳中趋降。在这种情况下,1998 年下半年增发1000亿国债融资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财政投融资体制还能平衡资金在国民经济三大部 门间的分配,调节储蓄、投资结构,促进资金和资源的优化 配置在我国三大部门中,居民是盈余部门,企业是短缺部门, 财政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分 配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居民最终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重大幅上升,居民部门储蓄占到社会总储蓄的60%以上,而 财政日见拮据,1995年预算内投资占社会总投资仅%•在这种 不平衡状况下,通过国债等财政投融资手段将居民手中的一 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有利于调节储蓄与投资结构 的不对称,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二、我国旧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问题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