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题: 《诗词八首》课型:比较探究课时: 3 课时《诗词八首》课前预习: 了解八首诗词作者, 标出生字生词注音释义,知道诗词大概内容,熟读成诵,摘抄喜欢的诗句。相关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指出, 7~ 9 年级的的学生,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目标: 1、在比较中品读诗词,把握作者不同情感。 2、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评价任务: 1、进行自主阅读,整理不会词语及句子。 2、细读诗词,体会不同作者对春天不同感受。。 3、精读诗词,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 大家看这两幅图,同样写春风,朱自清、林斤澜写得不一样,一个柔和,让内心舒畅; 一个豪迈、粗犷,让人内心痛快。今天学习《诗词八首》也是写春天,看一下古人及现代人如何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今天先学前三首。(提前板书前三首诗词标题、作者) 二、了解作者,朝代注释:“山郭”“应怜”、“浮生”“长恨”,简介宋祁,官任翰林学,史馆修撰。(旨在引导学生知人论诗,帮助理解诗意) 三、明确学习目标 1、朗读理解比较三首诗内容,品味作者感情。 2、品析诗中名句。四、探究学习(一)、一读读准字音、节奏(多媒体出示朗读音节,对照节奏读) (二) 、二读,整体感知,了解诗大概内容,教师重点引导第三首,“浮生长恨欢娱少---- 且向花间留晚照。”(三)、三读,深入探究 1、学生找出三首诗中共同的描绘的一种景物。(学生在《游园不值》《玉楼春》容易找到, 但在《江南春绝句》,部分学生找不出,教师提示:“千里莺啼绿映红”,教师板书:诗中花) 2、三首诗所写的景物花,都是要赞美的事物吗?花在诗词中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江南春绝句》中,火红的春花与莺、绿叶、水村、酒旗呈现出明媚的春天之景。《游园不值》“一枝红杏出墙来”是诗中赞美的对象。《玉楼春》花不是词赞美对象,花和其他景物一起描绘出东城美好春光,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3 、写诗词为了抒发个人情感,这三首诗也不例外, ( 教师板书:诗中情。) 三首诗都是赞美春天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吗?学生自读讨论。教师引导: 《江南春绝句》第二句,寺庙楼台在细雨蒙蒙中,若隐若现,给人朦胧的美感,南朝寺庙,又有作者对历史的感叹。整首诗赞美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蕴含对历史的感叹。《游园不值》,让学生依诗句编一小故事。填空:我从“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想到------- 强调诗人拜访友人,友人不在,情绪失落,但从墙头露出的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春色, 感到惊喜。启发人们,一切有生命的新生事物,是关不住、封锁不住的。《玉楼春》引导学生概括上下阕内容,为什么要挽留夕阳的余辉? 表达词人对春天的珍惜,对光阴的爱惜。(四)、四读,读出情感,赏析妙词妙句(多媒体展示:“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枝头春意闹”,)用“我喜欢------- ,因为-------- ”,句式说出喜欢的理由,教师提醒学生从下面三方面考虑, 好的画面: 好的笔法: 准确而生动的词: 1、“千里—”句,写出江南明丽春色,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刻画景物,静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