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35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doc

上传人:仅仅三声 2021/2/8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儿童音乐教育论文
一、音乐教育的性质及特点
一般认为,社会音乐教育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国民音乐教育,另一种是专业音乐教育。国民音乐教育的对象是全社会的普通孩子,专业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严格挑选的具有很高音乐天赋的少数孩子。笔者认为国民音乐教育应包含“学校音乐教育”和“业余—学余音乐教育”,本文所探讨的是业余—学余音乐教育,就是利用孩子学余时间,学习音乐能力,即为社会培养业余唱—奏者。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往往很少考虑孩子的自然条件,只根据自己的喜好,让孩子参加像钢琴、小提琴这类专业化程度高的西洋乐器来学习,并对孩子的学习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从现代教育观点看,我们的一切教育都要以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对于钢琴、小提琴这种难度较大的乐器的确需要从4~5岁开始就打基础,而对于决大多数的普通孩子,过于正规和专业化的技能训练,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来讲都不是太成熟。我们认为学习音乐表演一定要因人而异、扬长避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同其他表演艺术相比,音乐表演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先天素质,如学钢琴、小提琴要有良好的手指条件,学管乐则要有良好的唇齿条件,学习声乐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然后再经过后天的严格训练才能获得所需的技能。虽说生理条件并不决定一切,但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音乐学习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述问题。因为,乐器演奏所采用的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是没有现成模仿对象的,即便是业余音乐爱好,要想熟练地操纵一件乐器,也必须在技术、技巧方面下一番功夫。
二、儿童音乐教育的策略
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年龄阶段特点。儿童期音乐教育,需要遵循心理学原理,根据不同阶段音乐能力的发展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方能取得有效的结果。
(一)兴趣第一,正确引导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却是发展儿童智力的重要条件,是儿童求知的动力。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可激发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于好动、贪玩的儿童来说,很少有能自愿坐下了练琴的,因为,任何乐器起步的练习都是很枯燥的,单调旋律和不断重复动作与孩子的天性大不相符,绝大多数孩子会把学习乐器当作苦差事,甚至会产生厌倦抵触情绪。在教学中教师和家长们应努力和孩子一起共同创造一种能唤起孩子们音乐兴趣的环境和氛围,给孩子以表达的机会,使其情感得到刺激,使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在音乐训练中,引导和激励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增强信心、克服困难;还可以亲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孩子由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转移到对乐器的钟爱和信赖。如,唱歌是儿童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器乐学习中,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唱儿歌过渡到演奏,让儿童明白乐器“唱歌”的原理,即用手指触键所致。在演奏过程中,引导儿童学会倾听,再强调手形、巩固手指。由于儿童对事物的注意力短,所以一次性教的内容不易过多,一般在15-20分钟内,运用多种形式使他们获得即有趣又有用的音乐知识,而真正演奏时间也不用太长。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家长要多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进行教育,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采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孩子在音乐学习时感到
愉快而有趣。只有让孩子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把孩子们的不同音乐才能和音乐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每个儿童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等方面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