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的家在哪里》——课堂教学案例点评古殷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 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认识到: 教学过程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 教师在对文本进行静态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追求课堂现场学生有效学习的生成,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能力,有效达成学习目标。为此, 教师在学案设计中要灵活运用预设中的教学生成策略、课堂中的即时生成策略等各种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的生成策略, 处理课堂教学的新资源, 显示出教学生成的动态美丽。下面以粤教本必修 1中《我的家在哪里》的学案为例, 以评点的方式谈谈课堂学习中的生成策略的具体运用。课例: 《我的家在哪里》一、学习目标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本文的内涵,探究冰心“家”的深刻含义。 2. 由课文延伸至中国文学上的“乡关情节”,引导学生学习感受中国文人寻找精神家园、渴望人性回归的情结。 3. 初步了解冰心的写作特色。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以一物之微感悟人生的写作手法。 4.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5. 锻炼学生感受鉴赏能力、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6. 提高学生的应用拓展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评点: 这里教师运用了“预设中的教学生成策略”。预设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习需求, 二是学习内容, 三是学习目标, 四是学习评价。学生通过对学习目标的解读, 实现了目标定向的策略指引, 完成了学生自身心理预期定位。二、课前预习 1 .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2 .查阅与冰心相关的资料,对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背景、生活经历等有所了解。 3 .参照课文,以“心灵深处最眷恋的一个地方”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三、学习流程 1 .导入(配乐)上课之前,我先带大家去做一个美梦。柔和音乐响起了, 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在柔和的音乐里, 请放松你们的呼吸。你觉得自己很舒服, 非常的舒服, 在你们的脑海中慢慢浮现出了一些景象, 这些景象可能你以前并没有见过, 但这并不要紧, 在这些景象中, 你慢慢看到一幢房子。是的, 是一幢房子, 这幢房子已经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慢慢走近它,准备推开门。好了, 请睁开你们的眼睛。你看到的那幢房子是怎么样的,你喜欢它吗? 评点: 体现了教师的“目标导学策略”。给学生驰骋想象的大舞台。通过想象, 丰富了文本, 激活了人物, 学生在柔和的音乐中走进了一个纯美的心灵世界。学生可能的回答: ①我看到的是一间木屋子, 它是用木做成的,是给人一种很自然的感觉,我喜欢大自然。②房子的门是通向天空的。③一打开门,我就看见蓝天白云,小鸟在我面前飞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时候, 注意进行恰当的引导。我们常常说“心房”二字, 其实你在朦胧中见到的这一幢房子, 就是你真实的内心世界, 刚才那个女孩看见到的是一幢很干净、很朴素的房子, 这表明她当时的心理状况也是很干净, 很自然, 很简单, 没有过多的复杂的思想。而且她很喜欢这样生活, 很喜欢自己现在心理状态。另外这个男同学他所看到的房子像童话里的, 而且他也很喜欢, 这说明他也很喜欢现在自己的心理状况。所以说这一幢房子是反映出你现在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刚才我就用了一个类似于催眠的游戏, 让大家进入到一种朦胧的梦里, 去探索一下你内心的真实的世界。其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个虚幻的梦是最能反映人内心最隐蔽,最真实的一面的,冰心一首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