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古诗两首(一).doc

格式:doc   大小:39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两首(一).doc

上传人:ogthpsa 2021/2/20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两首(一).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维扬区小学语文“书香课堂”教学设计
年 级
五年级
主备人
仇中玲
所在学校
工人子弟
单 元
第一单元
课 题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目标一:
1 学会生字新词,背诵古诗。
2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
目标二: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4、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起,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诗作者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解读、修改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新课:
春天,以她那五彩斑斓、光彩夺目而著称,万物苏醒,百花齐放,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使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她歌颂、赞美,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名词佳句。谁能背诵一些?
今天,我们就要学****一篇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出示诗句)
春天就在身边,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很快投入诗歌的意境
二 指导学****游园不值》
(一)检查预****br/>1 介绍作者
(1)指名学生交流
(2)师汇总:叶绍翁,南宋处州龙泉人,是位很有名的大诗人。有的资料说他流落江湖,浪迹荒村,无官无职,了解农村生活,擅长写七言绝句。
2 检查朗读
(1)大家想读这首诗吗?那就大声的读一读。
(2)指名学生读诗,重点指导“屐、苔、扉”
(3)齐读
(二)理解诗句意思
1 、你想进一步读读,把它读懂吗?
我们要读懂古诗,可以(出示三步法:)
1、释诗题 2、明诗意 3、悟诗情
请同学们参照这样的方法自学古诗,把读懂的记在心里,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2、学生自学。
3、小组合作:把你不懂的地方在小组中提出来,讨论解决。
4、交流:通过自学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诗题: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诗意:
(1)相机映示:“应怜屐齿印苍苔”
读了这句你 知道了什么?
应:大概
怜:爱怜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诗句的意思: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
指导朗读
(2)诗人感觉到了这些,他是怎么做的?
映示:“小扣柴扉久不开”
细细品味这句诗,你读懂了什么?(诗句意思: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你已经读懂这句诗了吗?
指名读、齐读。
多可惜呀!诗人想进去欣赏园中的美景却未能如愿,因此十分扫兴(板书:扫兴)
正当他扫兴想回时,他又看到了什么?”。

明确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br/>(3)出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读诗下两行,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
诗人看见一枝红杏伸出墙头,由此想到园中的美景。我们也来想一下,此时园中会是怎样一副景象?
交流
(4)阳春三月,沐浴着春光,和煦的 春风徐徐吹过脸颊,婀娜多姿的柳条舒展着身姿,与姹紫嫣红的百花翩翩起舞。这样的景色真是与其他季节截然不同呀!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赞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夸夸春天的美景吗?
谁也愿意学学诗人来赞一赞?(指名读)
(5)读诗
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如果有优美的乐曲来配一配那就更美了。老师这里有段优美的音乐,很适合这首诗,请你欣赏一下,并配上乐曲练****朗诵这首诗。
指名朗诵。
三、拓展
(一)、诗学完了,但春天的美景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也可以唱一唱,把它表现出来。
(二)、根据《游园不值》这首诗,编一个故事,讲给你的好朋友听。
第二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这首古诗都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好不好?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万紫千红、充满活力的。那就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一读这首诗。(学生齐读全诗)
(二)、你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人写的吗?(宋代、杨万里)请你具体介绍一下作者以及背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