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4
课程定位与目标
1
2
3
5
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教学资源
教学效果
6
课程特色与改革思路
课程实施
目
录
教学举例
7
一 课程定位与目标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
增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提高自我认知与调节能力、人及沟通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良好心理素质基础。
课程
定位
课程
信息
课程
作用
对象:全校各专业大一学生
地位:公共基础课
学时:共18学时
开设时间:大一上学期
一 课程定位与目标
课程以心理咨询的原理为基础,针对大一新生进入大学面临的环境适应、学习方式变化、人际沟通与压力应对等方面,开展具体教学,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更好的进行专业学习和自我发展。
无先修课程
本门课程
服务于其他课程的学习
能 力
自我认知
知 识
了解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心理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
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接纳自己,遇到心理问题时进行自我调适或主动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课程目标
二 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的设计理念
预防为主
教育为本
突出应用
提高素质
突出大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自我觉察与预防。
着眼于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识教育,提高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理论与生活实际接轨,培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培养科学严谨的心理观,增强挫折应对和抗压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二 课程整体设计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3. 已有教学经验及学生实际情况
选取依据
二 课程整体设计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模块及学时分配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4学时)
大学新生适应心理(6学时)
自我认识与人际沟通(6学时)
(三)课程重点与难点
二 课程整体设计
重点
掌握大学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心理调适技能,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难点
大学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心理调适技能、自我探索的能力。
解决方法
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以案例和问题驱动,分析探索,精化理论,提高认识。
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情况
三 课程实施
学习踏实、认真
思维活跃,求知欲强
对课程有一定的兴趣
存在思维定势,缺乏
创新精神
理论知识兴趣不高
自我认知主动性不够
不足
优
势
对策:
1. 改进PPT课件质量,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技巧,将生活中的有趣实例与课程内容结合,加强课外交流,提高学生的兴趣;
2. 改进、创新作业布置方式,达到让学生改善自我心理状态目的。
(一)学情分析
三 课程实施
以生为本
激发兴趣
讲授法
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
教师自我暴露法
案例教学法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