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红古区农村饮水不安全现实状况和对策] 红古区平安镇达朝龙
摘要:针对红古区农村饮水安全基础现实状况,分析了农村饮水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处理农村饮水安全的思绪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现实状况;对策;红古区
1农村饮水安全现实状况
红古区在兰州市西南部,全区现有1乡3镇、2个街道, 37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万人,农业劳动力 万人。
区内地表水资源丰富,有大通河、湟水河两大河流交汇于海石湾,并纵贯全区各乡镇后向东流入黄河,是全区工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关键水源。
饮水安全的农村人口仅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有 0万人仍处于饮水不安全中。饮水不安全人口关键集中在远离城镇的红古、花庄、平安3个乡镇。全区农村自来水受益农村总人口 2万人。其中正规自来水受益人口万人;简易自来水受益人口万人。自来水受益者占农村总人口的34%;水质安全达标的正规自来水受益者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23%,占自来水受益者的67%;简易自来水受益者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 11%,占自来水受益者的33% 。全区集中式供水工程共有17 处,包含正规自来水厂、简易自来水和农业浇灌附带人饮的农灌泵站。其中 14处取用地表水,3处取用地下水。分散式供水工程只有手压井一个。无大口井、集雨、引泉等分散供水设施。全区直接从河水、水渠中取水的农村人口万人,取山泉水的人口万人。全区无供水设施总人口 万人。
2存在的关键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方面临三大问题:饮用苦咸水、Ⅳ类地表水和取水距离过远。其中尤以Ⅳ类以上地表水危害最大。大通河河水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六价铬、浑浊度、色度、肉眼可见物、臭和味7项指标不合格,其中细菌总数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90倍,总大肠菌群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145倍;湟水河河水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浑浊度、色度、肉眼可见物、臭和味、氯化物、硫酸盐8项指标不达标,其中细菌总数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21倍,总大肠菌群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145倍。大通河、湟水河全部属Ⅳ类以上地表水。井水浑浊度、色度、肉眼可见物、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6项指标不合格;泉水总硬度、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4项指标不合格。井水、泉水全部属苦咸水。
苦咸水苦咸水分布很广,除湟水河、大通河河漫滩地下水水质很好外,其他沟谷潜水、黄土丘陵区潜水、阶地潜水大全部为苦咸水。对人的危害较大。饮用口感很差,味道又苦又咸;硫酸盐、镁离子等全部含有腹泻作用,饮用苦咸水,常出现拉肚子等现象;苦咸水中的一些成份,含有腐蚀作用,会损及胃粘膜;长久饮用苦咸水也会造成心血管疾病。现在红古乡旋子村、新庄村,花庄镇洞子村、柳家村,平安镇若连村仍在饮用苦咸水。全区饮用苦咸水的不安全人口有 万人。
Ⅳ类以上地表水大通河、湟水河泥沙含量较高,大通河年均输沙率114 kg/s,湟水河年均输沙率616 kg/s。大通河、湟水河取样检验多项指标超标,尤其是毒理学指标六价铬超标,危害严重。铬是一个重金属,对人的危害极大,人体吸收过多的铬会造成骨质疏松、胃粘膜损伤,还能引发癌症,尤其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危害很大。大通河、湟水河在枯水季节已成为受到重金属严重污染的超Ⅳ类地表水。经环境保护部门调查,污染源在上游冶金、皮革、电镀等工业企业。大通河上游永登县境内有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