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左传之隐的读书笔记
自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姬宜臼在晋与郑、卫的帮助下平内乱,并成功东迁到洛邑, 周王朝明显走向了下坡之路了。 时值鲁孝公即隐公祖父 37 年,后隐公父惠公在位 29 年,到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 722 年,已是周平王 49 年的事了。隐公执政第三年周平王崩,周桓王继位。
隐公执政时年龄不可考,共执政约 11 年。其执政期间,左传所交待出的国,除周外,共出现了 26 个国。包括,鲁、齐、郑、宋、卫、陈、蔡、晋、戎、宿、纪、莒、向、极、申、共、邾、夷、虢、南燕、滕、薛、郜、郕、许、戴(即载)。尚未出现的包括秦、楚、北燕等大国,赵、魏、韩、中山尚未建立,吴、越没有消息。
观隐公执政期间,主要交待了鲁国在春秋初期的情况(实力较强)、隐公的政治策略(主要是与宋、卫、郑等大国的友好、结盟与利用,并侵夺极等小国,使滕、薛等小国附属)、死因和鲁桓公上位的前景、鲁国个别家族先祖情况(臧、展等),其次是交待了郑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强国的;宋、卫如何因内乱而衰落变为弱小;陈国的挫败先兆;周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天子尊严。 两大政治集团是如何形成的。
隐公执政期间的主角是鲁与郑。其次是宋、卫、陈、齐。
一、鲁国地位与隐公的政治策略
隐公是在不太有利的情况下执政的。
隐公母亲乃继室的宋女声子, 并非正夫人,由于周礼传统约束,
所以隐公未能取得正统的继位权。而鲁惠公的正夫人 -- 宋女孟子 --
无子或生子早死(不见于经传),故鲁其时没有完全符合周礼制的正
统的接班人,唯鲁桓公母 -- 宋女仲子 -- 地位稍高于隐公母亲声子。 恰
逢惠公薨时桓公尚年幼 (当时还不会象后来汉朝汉武帝托孤和清朝那
样扶植幼主儿皇帝),所以隐公才有机会摄政从而执政于鲁国(奇怪
的是鲁惠公死前居然没有指定接班人)。
隐公其时是“名不正必言不顺的”,多有大夫逆其命而行事之状(在执政期间,发生过费伯城郞,新作南门,不与众父小敛,不临惠公之葬等冏事),亦多无可奈何。然鲁隐公却并未因此借机惩治逆命大夫,多将能量目标指向国外, 以扩大鲁及自己在国际间的影响力,借机求得自己在国内的稳定,并期望能够在菟裘养老。
隐公是春秋期间第一个摄政的君主,而且唯有其谥为“隐”,从谥来看,春秋战国再无谥为“隐”的,看来多有其深意也。
总观春秋鲁国十二公, 有四位被杀,一位长期流亡在外 (隐公、闵公被国内人杀死在国内,桓公、哀公被外国人杀死在国外,昭公长期流亡在外而死)。却多因国内大族势力强大,且多因三桓而起,由此或可知鲁国命运, 其被楚所灭也在所难免也。 非外力可灭多由内因也。
隐公元年所面临的鲁国,是国交甚孤立的局面:春秋前即一直
与郑为敌(隐公亦曾被郑俘为囚,因贿赂尹氏而逃回,却也因尹氏而
给了羽父杀已的机会),而与宋本姻亲之国,惠公死前又与宋交战,与齐国与无甚往来,惠公死时唯有卫侯来会葬而隐公却不能见。
到隐公死前,经过隐公的政治努力经营,通过求好于邾,与戎盟于唐,求成于宋,与郑结好,盟于艾始平于齐,天王派南季来聘,最终已与郑、齐结合成为当时两大集团主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