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Shopping Mall的前世今生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20世纪50年代,Shopping Mall在美国诞生,并迅速风靡一时,成为多个国家的主流零售业态。90年代中期,Shopping Mall进入我国并掀起了一场业态革命,短短几年内,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数量可观且分布范围广泛的以此为名的商业地产项目。2004年,商务部等国家部委联手对此类项目进行彻查,这一举动引发了业界对此前的“造MALL热”的反思。此后,中国式的Shopping Mall的兴建更加趋于理性化,在借鉴国外的一些商业理念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规划先行与错位发展,来更好地适应我国的特点与时代的发展。
兴起――生机勃勃
1956年,一个名叫维克多?格鲁恩的人在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郊外设计的一个叫Southdale的大型购物中心开业了。那时,绝大多数的购物中心都是外向型的:商店的窗户和入口都对着停车场。而Southdale则是内向型的:建筑外表没有窗户,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这座两层高的建筑里。建筑内除了有72个店铺之外,还有一个拥有咖啡馆、鱼池、造型树以及一个高达21英尺的鸟笼的广场,阳台上还种有垂悬植物。
这个来自维也纳的人认为美国的郊区一片混乱,他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他感到:“只有商业才能挽救我们的郊区文明。‘规划’不是一个肮脏的语汇,只有精心的规划才会产生优秀的商业环境。”
随后发生的一切证明,Southdale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这座建筑因将购物和汽车交通隔绝开来,并通过空调系统创造了舒适的人造环境,刚一出现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从业态组合上看,它突破了传统百货纯粹以购物为主的经营模式,增加了一些适宜家庭休闲和商务休闲的功能业态,满足了消费者一站式的精神文化消费的复合需求。
同样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税法,这一税法使得投资这样的购物中心变得十分有利可图,在地价低廉的城市边缘地带建造此类商业建筑则可让利润更大化。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优惠的国家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没过多久,Southdale开创的这种可以给人带来更为舒适的购物体验的模式被迅速复制到美国各地
,成为美国购物中心的标准模式。
这种模式的大型购物中心被称为Shopping Mall,简称Mall,音译“销品贸”或“摩尔”。
Mall的原意是“林荫道”,Shopping Mall则可译为“散步道式的商店街”,意指在Mall里有一条或多条步行街,在其中购物、消费或漫步,犹如在林荫道上闲逛一样舒适和惬意。
2000年9月5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购物研讨会上,国际级权威专家对Shopping Mall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它指有不同的零售商店或商业设施经整体规划、开发以及经营管理所形成的统一商业建筑及服务群体,它包括商店、停车场、绿化地、物流配送、公园、影院等设施,并提供足够的停车空间及设备。”
与普通的购物中心相比,Shopping Mall主要有两大特点:
一是规模更大。从严格意义上讲,大于10万平方米且业态复合度高的方可称作Shopping Mall。即便是对面积的标准要求有所降低的也不能低于5万平方米。
二是业态更全。一般的购物中心功能较为单一,购物成分占80%以上。Shopping Mall则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而且,一个完整意义上的Shopping Mall必须拥有多种不同业态的主力店。
此前,在全球的各种业态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百货店。而购物中心――特别是
Shopping Mall――的出现,加速了曾有过数十年荣光的百货店的衰退。
使百货店走下坡路的,是应社会经济发展而生的各种更有市场、更富效率的新型零售业态。百货店的食品、日用小百货等便利品可以在折扣店、仓储店、连锁店中找到踪影,家电、服装、鞋帽、家具等选购品则在专业店、专卖店中集中出现。这些新的业态因具有价格低、购物便利、指向性更强等优势,克服了传统百货店的许多弱点,让消费者充分享受到了“货比三家”的好处。
与上述业态一同瓦解百货店的部分阵地的就是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