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尴尬的相声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相声,经过了一个极度繁盛,然后风头被小品压倒,最后跟小品一起衰落的命运三部曲。显然,眼下虽然相声界拼死挣扎,一次次组织相声大赛,但十有八九,比不过电视台的选秀节目,这让相声的业内人士和所有喜欢相声的人,不免有点悻悻然,但又无可奈何。
为什么呢?难道是相声界集体缺钙?一下子都丧失了才能?显然都不是。年轻的不说,单讲上世纪80年代走红的这批人,也还没有过创作盛期,断没有一下子集体打蔫的道理。
对于相声,我是外行,只是看客,不过,在我看来,相声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是讽刺在当下遭到了过于严苛的限制的缘故。讽刺是相声的灵魂,自有这个曲艺形式起,就是如此。社会上有不平事,老百姓有怨气,小到恶媳虐姑,大到贪官欺民,皇帝不讲理,弄个“包袱”抖出来,大家哈哈一笑,万事大吉。可是眼下的社会,人们,尤其是大权在握的人们,心理都比较脆弱,一丁点风吹草动,都草木皆兵,如临大敌。相声讽刺谁?这本来不是个问题,但现在麻烦了。真要是把话说出口,“包袱”抖出来,网上的愤怒,就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讽刺官员,那更了不得,哪怕你泛泛地说,打着太极拳说,也会让你麻烦不断,多半连作品出世都难,最大的可能,就是胎死腹中。你说我不针对任何人,只讲社会现象,那也不行,凡是可以讽刺的社会现象,都有人敏感到是在说自己,听了就脸红心跳,对号入座,结果得罪的人更多。唯一可能的,是讽刺商人,但是大点的商人,也不敢讽刺,小点的商人,讽刺起来,艺人们自己就感到不厚道。于是,大家只好拿自己家人开心,凡是相声演员的家里人,就都倒了霉。尽管如此,艺人们卖自己家人,卖得含泪忍痛,但时间一长,观众还是觉得单调,老调子讲多了,人都走了。
有人说,眼下的相声,甚至都比不上过去宫廷里的插科打诨,因为,古代的宫廷里的弄臣,至少还敢涉及一点严肃的话题,甚至连当红的权臣,都敢讽刺,而今天,但凡有点权势,说相声的就不敢碰。
举例说来,明朝的明武宗,是个昏庸兼胡闹的皇帝,在他的时代,宦官刘谨,权倾朝野,连交给皇帝的奏折,都敢拿回家去胡批,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