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蜜蜂”式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根对知识的获取者有这样三个精辟的比喻:先验论者像蜘蛛一样,只知道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结网;经验论者像蚂蚁一样,只知道搜集简单的材料;而科学认知者应该像蜜蜂一样,对采集来的花粉进行内化和加工,并酿造成蜂浆。培根的这一席话,精妙的说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同的学习理念和获取知识的不同途径。而且,一旦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固定的学习模式,那么对他以后的学习、工作乃至个性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指导学生从小养成获取知识的正确方法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养成“蜜蜂”式获取知识的方法呢?我觉得就语文教学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利用课堂,相机指导。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如能恰当地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这类学法的指导,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一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不唯书”、“不唯上”,鼓励学生挑战书本,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样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对知识进行了消化和加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掌握这种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对这则故事的感想,作者列举了几条,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大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说出对这则故事的不同理解,看谁说得最好。这样学生的思维骤然开阔起来,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刻,对知识的获得更为有效。所以说,利用好课堂进行“蜜蜂式”学法的指导,会取得很不错甚至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课外阅读,交流讨论。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石的话,那么课外阅读则是课堂的拓展和延伸。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能大大地满足学生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填补学生知识的空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当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一些学法指导仍然必不可少。这时,教师不必直接进行学法指导,可以组织一些讨论会、辩论赛等,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读来的知识进行归纳和评价。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使这种方法得以深化、固化、活化。曾有一位老师开过这样一个讨论会:“我看《狼来了》”,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则故事的最新见解。其中一名学生的回答令人震惊:“大家为什么让那个孩子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山上放羊呢?那个小孩多可怜呀?没有人来陪他,他害怕了,所以才喊‘狼来了’。”当即老师就肯定了他的见解,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对这耳熟能详的故事重新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它进行了换位思考,这是他通过自己的独立阅读、理解与感悟取得的新收获。试想,这个学生如果从来都唯书,唯他人言,那么他又何能出此言?这位老师这节课取得了成功,这与他多年来进行这类学法的指导不能分开。
三、巧用“二心”,促进转化。
所谓“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