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护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下面是我们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护理专业本科毕业论 文供大家参阅!
【摘要】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通过总结临床经验,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得出小儿静脉穿 刺成功与否与护士的心理素质、环境、静脉的选择、进针角 度、固定及护理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护理
静脉输液治疗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是应用最多的一 项护理实践活动。尤其是在儿科,因其患者的特殊性,静脉 输液的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还是引起医患 矛盾的主要原因[1]。因此,作为儿科护士,不仅要加强技 术练习,更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静脉输液的成功 率。
1・儿科护士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要求护士具备健康的心理,乐观、沉着、稳健,具有良 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2]。由于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 子女,存在一个患儿六个家长的现象[可,这就要求儿科护 士在操作时一定要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集中精力,不受外 界的影响,更好地为患儿服务。
2 . 1自然环境影响
操作台周围的光线的强弱,照射角度等都会影响护士操 作水平的发挥[4]。光线应充足,操作台高低适合,输液物 品摆放合理方便取用。病室或留观室的布置应色彩鲜艳,减 轻患儿的恐惧感,护理人员着装也会对患儿的心理产生影 响。
. 2社会环境影响
护士作为一个行业,其社会地位低,对护士职业的不尊 重与不理解仍然存在。所以,社会的理解、家属的支持,会 激发护士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5] o
•静脉输液部位的选择[6]
0~3岁的婴幼儿:选择头皮静脉,因小儿出生至3岁, 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极为丰富,易于固定,不影响患儿活 动。选择时应选表浅明显的静脉,有些部位如耳后、顶部应 剃去头发,便于消毒和选择,选择时注意区分动静脉,动脉 淡红色触之有波动感,静脉淡兰色触之无波动感。
头皮静脉的选择也按一定的顺序,先是颖浅静脉、前额 静脉,最后是耳后静脉[7]。
颖浅静脉位于两侧颖部,一般显示2~ 3条静脉,特别 表浅显露,细长面直,易于固定,成功率高[8]。
正中静脉位于前额正中冠状缝处,在额骨正中和冠状缝 处用手触摸皮肤时有"沟痕"感。此静脉粗而直,穿刺成功 率高。
耳后静脉位于耳后,表浅显露,粗长而直,易于固定, 但对于护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当前两处静脉不明显时可考 虑耳后静脉,头皮静脉触之有沟状感觉,因此更易穿刺。
3岁以上的儿童选择四肢浅静脉。
手背静脉一般显示1 ~ 2条,其特点是粗而直,表浅呈 淡兰色,富有弹性,穿刺成功率高,易于固定。
足背静脉也显示1 ~ 2条,较手背静脉细而直,亦呈淡 兰色,表浅易于穿刺。
头静脉、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较手背静脉和足背静脉 粗且直,富有弹性,但不易固定,通常用于肥胖儿、脱水、 休克的患儿[9]。
4・静脉穿刺点的选择
在确定静脉输液部位后,选择穿刺点和穿刺角度[10]。
看静脉:对于明显易看的血管选择避开关节部位、骨隆 突处、静脉活瓣处穿刺。还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治疗手段进 行合理的选择[11]。
摸静脉:对于肥胖的患儿其皮下的脂肪多,血管较深, 可用指尖按照解剖部位探查。
手推指压法:主要用于水肿患儿,应行按摩推动局部, 使血管显示后再穿刺,因组织内的渗液未全消退,进针要